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摘要】:目的:利用小鼠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观察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过程中炎症反应启动和消退过程的影响,分析肝纤维化指标,检测肝细胞存活状况和肝细胞功能预后状况,从而评价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干预效果及护肝作用,为日本血吸虫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新途径。
方法:用日本血吸虫尾蚴(20±条/只小鼠皮肤敷贴)感染昆明小鼠,然后随机分为3组:感染模型组(A组,10只),吡喹酮单独治疗组(B组,10只),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加吡喹酮混合治疗组(C组,30只)。其中C组又分为可溶性虫卵抗原释放入血前(感染后第12天,即C_1组)、入血时(感染后第35天,即C_2组)、入血后(感染后第42天,即C_3组)给予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治疗(每只小鼠每天2ml/kg尾静脉注射,连续7天)三小组。B、C两组40只小鼠均于感染后第25天起灌胃吡喹酮(每只小鼠每天500mg/kg,连续2天)。另设正常对照组(D组)(10只)。感染后第60天将各组小鼠断颈处死取眼球血及肝脏、脾脏。用苏木素-伊红(HE)及Masson胶原纤维染色观察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面积及肝脏胶原沉积情况,竞争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和层粘连蛋白(LN)含量,用免疫组化技术评价肝脏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血清γ-干扰素(INF-γ)、白介素-13(IL-1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T细胞增殖程度。
结果:肝组织切片HE染色及Masson胶原纤维染色观察到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加吡喹酮混合治疗组(感染后第12天开始给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即C_1组)较感染模型组(A组)、吡喹酮单独治疗组(B组)肝虫卵肉芽肿面积及肝脏胶原沉积明显减少;C_1组炎症介质TNF-α、IL-13水平(0.27±0.02pg/μl,71.08±6.21pg/μl)均低于A组(0.67±0.04pg/μl,129.77±8.34pg/μl)和B组(0.38±0.03pg/μl,90.41±5.51pg/μl),而INF-γ则相对增高(C_1组:0.54±0.03pg/ml,A组:0.17±0.02pg/ml,B组:0.42±0.02pg/ml)(P0.01);C_1组肝纤维化指标(HA、LN)(822.35±69.62ng/ml,1233.07±42.69ng/ml)较A组(1735.85±141.49ng/ml,1871.83±52.96ng/ml)和B组(1061.96±144.68ng/ml,1400.74±32.24ng/ml)显著降低(P0.01);在α-SMA表达上,C_1组较A组和B组明显减弱;C_1组CD4~+Tcell占脾总细胞的百分比较正常组(D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C_1组与感染模型组(A组)、吡喹酮组(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各组CD8~+Tcell占脾总细胞的百分比改变无明显差异。感染后第35天开始给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加吡喹酮混合治疗组(即C_2组)及感染后第42天开始给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加吡喹酮混合治疗组(即C_3组)与吡喹酮单独治疗组比较,所有的检测指标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可溶性虫卵抗原释放入血前,在吡喹酮治疗的基础上加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能明显降低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炎症反应和肝纤维化程度,其机制与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炎、促炎症消退以及免疫调节作用有关;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抗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和肝纤维化的作用的实现与其给药时间有关。
|
|
|
|
1 |
陈光贵,廖光生;吡喹酮治疗121例急性血吸虫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4年03期 |
2 |
陈名刚,华湘津,余长葆,蒋寿柏;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引起过敏性哮喘1例报告[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85年03期 |
3 |
毛协仁;吡喹酮治疗短膜壳绦虫病16例疗效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1987年06期 |
4 |
张同延;吡喹酮治疗脾切除术后长期发热一例[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89年02期 |
5 |
但峻,廖光生,李孚全,冯永钦,袁兆国,李明春,陈景华;吡喹酮治疗111例急性血吸虫病临床观察[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92年05期 |
6 |
郭新民;180例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1994年01期 |
7 |
张玉琪,杨维金,赵志宏,杨晖,江应安,熊清先;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出现3例严重副作用[J];实用寄生虫病杂志;1995年04期 |
8 |
罗晓苏;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出现口腔溃疡一例报告[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6年01期 |
9 |
廖世业;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引起一过性幻觉1例[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0年05期 |
10 |
万子余,张卫国;大剂量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EKG、ALT的变化及分析[J];实用寄生虫病杂志;2001年01期 |
11 |
何中平;张磊;;超大剂量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例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07年09期 |
12 |
吴伟;黄一心;;吡喹酮治疗曼氏裂头蚴病1例[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9年06期 |
13 |
柴志武;徐乾成;;吡喹酮引起急性肾损伤1例[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1年02期 |
14 |
;吡喹酮治疗华支睾吸虫病931例初步临床观察[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3年02期 |
15 |
汪光耀;吡喹酮治疗猪囊尾蚴病34例的临床效果[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5年01期 |
16 |
钟读敏,毕迟华,张名嵩,刘玉娥;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出现便血13例[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6年03期 |
17 |
杨红梅;吡喹酮和灭滴灵治疗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的疗效观察[J];新医学;1986年01期 |
18 |
黄一心,周明华,朱桂琴;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过程中肝脏进行性肿大两例报告[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90年01期 |
19 |
熊衍琨;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引起过敏性紫癜1例[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92年02期 |
20 |
张巧岚;吴全鑫;朱凤华;;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引起类赫氏反应的临床观察[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99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