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入与公立医院公益性保障研究
【摘要】:保障公益性是建立公立医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看病贵看病难愈演愈烈时,人们对公立医院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期许。然而,近二十年来,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回归公益性则成了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命题。
导致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的原因很多,政府作为公益性保障的主体不明,直接投入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投入效率低下以及公立医院功能不清,则是主要原因。当医疗劳务价格过低,药品、材料等加成成为政府投入的主渠道时,医院和医生行为市场化利益化以及公益性淡化势所必然。而且,迄今为止,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对公立医院公益性的认知依然模糊不清。
政府是公立医院保障公益性的主体,公立医院则是载体。政府投入与公立医院公益性保障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政府直接投入的力度决定着公立医院公益性保障程度。从目的、过程、结果等环节看,公立医院公益性可观测、可评价、可保障,核心指标是公立医院盈利率低且盈利用于医院发展而不是医院和医务人员的福利,以及保障公共卫生服务全额、高质量地完成。
政府应举办一定数量的公立医院,承担主要筹资责任,以代表政府履行社会公益职能,是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惯常的做法,绝大多数公立医院是政府拨款建立并维系运行。综合借鉴发达国家以及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经验,增加财政投入;缩短投入战线;调整投入结构;切实提高投入效率等,乃是公立医院保障公益性的必由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