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混凝与生物接触氧化联用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实验研究
【摘要】:
目前水源水污染日益严重,传统的净水工艺系统不能有效地去除微污染水源水中溶解性有机物、氨氮以及亚硝酸氮等污染物。因而,近年来生物预处理去除微污染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和关注。本文采用强化混凝与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联用对湘江支流蒸水河微污染水源水进行实验研究。实验证明,该组合工艺具有运行费用低、操作管理方便、稳定、去除污染效果好等一系列优点。
实验采用强化混凝—沉淀—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系统净化衡阳蒸水河微污染水源水。强化药剂采用高锰酸钾,生物填料采用亲水性悬浮填料,充分利用二者的互助性,结果表明:在源水水质为水温16.8~30.5℃、浊度7.78~33.41 NTU、COD_(Mn)2.40~8.36mg/L、UV_(254)0.035~0.075cm~(-1)、氨氮0.26~2.22 mg/L的条件下,投加高锰酸钾0.2~0.8mg/L,聚合硫酸铁(PFS)20~40mg/L,聚丙烯酰胺(PAM)0.1mg/L,生物填料投加率42%,生物反应柱停留时间80min时,稳定阶段对水源水的浊度、COD_(Mn)、UV_(254)、氨氮的去除率分别可达38.68~94.76%、25.45~67.14%、9.77~40%、22~65%之间,并对混凝机理和生物接触氧化去除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对生物接触氧化净化水质机理进行了分析。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去除水源水微污染物,主要是填料上的生物膜对水源水的净化作用,生物膜上的微生物主要是好氧贫营养菌,依靠生物吸附、生物絮凝、有机物的生物降解以及硝化等共同作用去除污染物。
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强化混凝与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经济高效、操作方便,在我国微污染水源水的净化处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
|
|
1 |
许立新,汪艳霞,杨云龙;生物陶粒反应器处理微污染水源试验研究[J];山西建筑;2003年07期 |
2 |
张云霞,邢国平;生物活性炭滤池预处理微污染水源的研究[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3 |
李德生,黄晓东,王占生;生物沸石反应器作为微污染水源预处理工艺的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0年S1期 |
4 |
李燕莉,丁忠浩,王刚,高楠,李敬苗;微污染水源水中磷的去除[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5年08期 |
5 |
黄伟;;改进微污染水处理工艺提高处理效果研究[J];环境;2008年S1期 |
6 |
熊正为,陈春宁;微污染水源水传统处理工艺的强化措施[J];中国锰业;2001年01期 |
7 |
邵林广,范艳丽;微污染水源水净化技术[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4年11期 |
8 |
刘帅;李晓婧;谭婧婧;张建福;;活性炭吸附在微污染水源处理中的应用前景[J];科技资讯;2009年18期 |
9 |
原武斌;;悬浮填料在给水处理中的应用[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9年12期 |
10 |
吴为中;不同生物预处理方式处理受污染水源水的特点研究[J];给水排水;2000年07期 |
11 |
王利平;罗真;徐金妹;郭迎庆;董良飞;;高锰酸钾-沸石联用预处理微污染运河水的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
12 |
夏安林;;中小型水厂微污染水源改进工艺提高水质措施的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8年01期 |
13 |
梁娟;普红平;邹成鸿;洪翩翩;;曝气生物滤池在微污染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J];西南给排水;2009年06期 |
14 |
张旭;张小波;;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辽宁化工;2011年02期 |
15 |
颜家康;;微污染水源深度处理工艺及效果[J];上海铁道科技;2006年02期 |
16 |
朱伟东;王雷;王吉生;;浅谈纳滤膜技术在铁路给水深度净化中的应用[J];铁道标准设计;2007年08期 |
17 |
张鲁滨;;胜利油田微污染水源水净化技术探讨[J];今日科苑;2008年14期 |
18 |
翁利丰;赵明雷;夏玮;孙月奇;沈亮;;弹性填料和悬浮球填料在生物预处理工程中的应用[J];给水排水;2011年07期 |
19 |
张宏伟;黄东海;陈中元;;我国城市给水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山西建筑;1998年03期 |
20 |
俞三传,高从堦,张慧;纳滤膜技术和微污染水处理[J];水处理技术;2005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