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腹疗法”调治女大学生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通过对“振腹疗法”调治女大学生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评价其对大便性状、便秘症状、结肠电生理活动以及生活质量的疗效,以及对女大学生慢传输型便秘的调治效果。
方法:将6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振腹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西沙必利片口服,疗程为两周,随访两个月。治疗即日起记录受试者每次排便时间。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嘱受试者填写Bristol大便性状量表、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及SF—36健康调查简表,并通过MP150电生理记录仪记录受试者升结肠与乙状结肠的电生理活动状况。治疗期间正常饮食,除了本试验选定的治疗方法以外,停用其他与便秘有关的药物及治疗方法。
结果:
1.大便次数: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的改善率为68.75%;对照组的改善率为88.89%;
2.大便性状: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改善率均为92.5%;
3.便秘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便秘症状积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
4.结肠电生理: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与对照组升结肠与乙状结肠的波幅均有显著提高(P0.05);
5.生活质量: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的生理职能维度有显著改善(P0.05);
6.随访:随访两个月与治疗结束时相比,治疗组便秘症状积分无明显改变(P0.05);对照组便秘症状积分有明显的回升(P0.05);
7.总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93.33%。
结论:“振腹疗法”能改善慢传输型便秘女大学生的大便性状、排便次数、便秘症状积分、结肠活动,还能提高其生理职能,而且远期疗效比西沙必利更持续。
|
|
|
|
1 |
陈经宝;陈银结;;疏肝健脾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
2 |
潘现甫;泰山磐石散加减治疗慢传输型便秘61例[J];河南中医;2004年05期 |
3 |
冯桂英;;滋阴解郁润肠汤治疗慢传输型便秘78例[J];新中医;2009年09期 |
4 |
薛京花;毛俊艳;;益气润肠汤治疗老年慢传输型便秘36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0年01期 |
5 |
汤亚明;;生白术为主治疗慢传输型便秘55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
6 |
周爱生;益气润肠通腑汤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2003年06期 |
7 |
季利江,林正辉,王业皇;慢传输型便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2005年04期 |
8 |
宋丙跃;;中药内服配合保留灌肠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0年08期 |
9 |
罗金燕,王学勤,戴菲,朱有玲;慢传输型便秘结肠动力学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2年02期 |
10 |
何俊堂,刘海峰;慢传输型便秘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西南军医;2005年05期 |
11 |
张从裕;大肠水疗治疗慢传输型便秘50例报告[J];实用临床医学;2005年09期 |
12 |
肖成;;补脾泄肠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临床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03期 |
13 |
高峰;慢传输型便秘的外科治疗[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1996年04期 |
14 |
傅传刚,金黑鹰;慢传输型便秘的术式选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年12期 |
15 |
高峰,张胜本,张连阳,童卫东,陈俐;慢传输型便秘乙状结肠壁内肽能神经递质变化及意义[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
16 |
向锋,李俊,何德才;针刺配合走罐治疗慢性传输型便秘63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4年05期 |
17 |
高峰;慢传输型便秘结肠肌间神经丛病理变化的研究现状[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1996年03期 |
18 |
高峰,李发智,李文惠,张胜本,张连阳,童卫东,黄显凯;慢传输型便秘结肠肌间神经丛形态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1998年04期 |
19 |
喻德洪,金黑鹰;慢性非特异性便秘诊治的若干问题[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3年03期 |
20 |
于彬,梅峰,童卫东,孙榆,何扬涛,周德山;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结肠壁内Cajal细胞的形态学研究[J];消化外科;200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