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猴运动皮层手区切除后运动皮层手面区可塑性变化及针刺的作用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恒河猴运动皮层手区(支配合谷穴区)切除后运动皮层手面区是否发生可塑性变化,以及针刺对运动皮层手面区可塑性的作用。
方法:恒河猴2只,随机分为自然恢复和针刺治疗两组,动物麻醉后呈俯卧位置于大动物脑立体定位仪上,无菌条件下,行开颅术,于前囟前1cm,向左/右旁开3cm处为中心钻一1.5×1.5cm2正方形骨窗,暴露脑组织见中央沟和中央前回。采用自制银球电极刺激运动皮层并同时采用16导电生理记录仪记录肌电以确定运动皮层手区范围,切除支配手部(支配合谷穴区)肌肉的运动皮层后,待其伤口自然愈合/针刺治疗3个月,针刺治疗选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Φ0.30×25mm,苏州医疗器械厂生产)刺入恒河猴运动皮层手区切除对侧的合谷穴和鱼际穴,深度15mm,针灸针与穴位皮肤呈90°,采用韩式电针仪(HANS-200A型,南京济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电针治疗,选择疏密等幅刺激波形。隔日1次,每次留针20分钟。观察运动皮层手/面区的功能代偿情况及针刺的作用。
结果:
1.自然愈合组和针刺治疗组恒河猴在切除运动皮层手区(合谷穴区)三个月后,刺激与手区相交界的面区均可诱导出轻微的对侧拇食指运动,其主要表现为拇指外展或拇食指的颤动,其刺激强度明显大于切除前手区诱发拇食指运动的刺激强度,且伴随有明显的面部运动。
2.针刺治疗组的恒河猴运动皮层手面区可塑性变化范围略大于自然恢复的恒河猴。
结论:
1.支配手区(合谷穴区)运动皮层的损伤可导致运动皮层手区的功能被面区所替代,其引发的可塑性变化是渐进性的,且有较明显的趋向性,即产生手区和面区的可塑性变化,而非其他部位。
2.针刺对恒河猴运动皮层手区(合谷穴区)切除后运动皮层手面区可塑性变化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
|
|
|
1 |
郑芳,郑则慧;大鼠运动皮层的胼胝体起源细胞与GABA能终末的突触联系[J];解剖学报;1997年04期 |
2 |
王云玲;贾文霄;杨利霞;王红;班允清;丁爽;;功能磁共振成像在累及脑运动皮层区肿瘤手术前后的应用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
3 |
杭雄文;反射学纲要(六)[J];双足与保健;1997年01期 |
4 |
;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上的应用[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2001年03期 |
5 |
黄穗乔;梁碧玲;张嵘;李勇;钟镜联;;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探讨中央沟区肿瘤对运动皮层功能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7年04期 |
6 |
Luft A.R.
,McCombe- Waller S.
,Whitall J. ,黄卫东;慢性卒中患者双上肢训练与运动皮层激活的随机对照试验[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5年06期 |
7 |
李勇杰;神经源性疼痛与运动皮层刺激治疗[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
8 |
肖炳祥;许百男;陈晓雷;王东;余光宏;侯远征;;BOLD-fMRI在皮层运动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年04期 |
9 |
陈正秋;郑欣;石宏;徐维;;毁损运动皮层对体感Ⅱ区下行调节丘脑髓板内核群作用的影响[J];针刺研究;1993年03期 |
10 |
于龙华;张志强;卢光明;;运动皮层区域病变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及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年11期 |
11 |
张惠茅;杨淑琴;张春雨;杨海山;;fMRI对老年运动皮层功能区脑肿瘤手术应用价值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年09期 |
12 |
郝冬梅;李莹;李明爱;;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大脑运动皮层网络连通性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
13 |
蒋明;王存祖;尉传社;张礼荣;陈泽军;杭健育;徐光明;方景海;朱龙;;功能核磁共振成像在脑中央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3期 |
14 |
韩彤,崔世民,刘梅丽,刘力,向华东,雷静,刘卉,郭军,郭迎,靳松,郝妮娜,翁旭初;利用fMRI和双手交替运动模式研究脑肿瘤所致的运动功能重组[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年09期 |
15 |
牟宗霞;侯文生;郑小林;吴小鹰;沈珊;Annette M Sterr;彭承琳;;视觉反馈增益对力量输出影响的fMRI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年05期 |
16 |
恽君惕,齐慧新,吴敏,李幸芳,李辉;成年动物大脑感觉运动皮层的功能可塑性[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
17 |
谭长连,吴大兴,刘亚东,颜莉蓉,袁术文,卓尚丕,贺忠,杜万萍,司徒卫军;实时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运动皮层的定位探讨[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4期 |
18 |
郑芳,郑则慧;大鼠运动皮层来自胼胝体的同位和异位神经元[J];解剖学杂志;2001年03期 |
19 |
高文军,郑则慧;大鼠运动皮层甘氨酸免疫反应性神经元的分布及其超微结构特征[J];解剖学报;2000年01期 |
20 |
李文军,顾玉东,徐文东,刘含秋,孙贵新,郑宪友,李继峰;用麦芽凝集素-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法研究大鼠C_7神经根运动皮层的定位[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