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温室气体减排国际义务法律价值论

俞康  
【摘要】: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正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人类如果还不能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气候变化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无法预见的灾难性后果。作为当今世界最严峻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的全球气候变暖,它不仅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严峻和全方位的挑战,也对国际法提出一个新课题。国际社会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开始酝酿通过国际法律规范确立起温室气体减排国际义务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法律生命的源泉在于它的价值观,而法律则是立法者价值观的具体直观体现。 从应然的角度分析,如果不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缔约方会议派生的一系列国际法文件进行全面的法律价值分析,我们将难以从社会和人文的宏观维度来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法律的评价标准和精神实质,也无法正确解读各国乃至不同利益集团关于温室气体减排国际义务的各种代表性观点和立场。当然,如果能够把握好其中的法律价值和精神实质,也有助于秉承正确的法律价值观来确立未来的温室气体减排国际义务。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价值观也势必随着社会生活的需要和目标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当一定时期的法律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反而阻碍社会发展或为社会所抛弃,就会产生新法律代替旧法律。我们不能视法律为一种永恒不变的工具,法律不能无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正当要求。 因此,我们需要适时地把握社会的发展,对法律价值观进行适度调整,使得法律价值观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温室气体减排国际义务的厘定过程中也不例外。法律价值观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处于最核心的地位,它从宏观上支配着立法与法律实践,微观上制约着个体对于法的选择和法行为。然而法律的总体价值取向本身也有着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尤其在如今社会矛盾尖锐,世界格局复杂的变革期,如何对法律价值取向进行正确的选择,成为确立温室气体减排国际义务的最深层的问题,也是全球气候谈判的焦点和难点。在温室气体减排国际义务方面,最直接的就是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冲突。公平与效率作为温室气体减排国际义务厘定中的两个主要价值准则总是充满了矛盾,坚持公平难免牺牲效率,坚持效率又不能保证公平,能否两者兼顾?这均是在全球气候谈判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后京都议程中,只有保证温室气体减排国际义务的配置公平合理,《京都议定书》的履行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价值取向。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世停;;东台风电要“囤”二氧化碳换欧元[J];太阳能;2007年01期
2 姚高洪;;取消化粪池与温室气体减排[J];四川建筑;2007年04期
3 王雪臣;冯相昭;;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浅论[J];环境保护;2009年04期
4 董慧芹;蒋栋;孟亚君;冯世钧;;推进清洁发展机制促进节能减排[J];节能与环保;2009年12期
5 夕蓓;;EcoSecurities——全球碳市场的先驱者[J];低碳世界;2011年03期
6 宋宗水;实施能源结构变革 保证温室气体减排[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年03期
7 李继峰;张阿玲;;混合式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模型构建方法论[J];系统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8 ;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状况、经验及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07年16期
9 杨亮;;后京都时代的硝烟[J];理财杂志;2007年09期
10 董慧芹;蒋栋;冯士军;;河北省清洁发展机制现状及发展对策建议[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7年04期
11 王艳秋;单明军;;垃圾填埋气制汽车燃料气的主要环境影响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年03期
12 徐淼;张金凤;文玲;杜琳曼;张金龙;马艳宁;;在有机废水处理领域内的CDM项目分析[J];环境工程;2008年S1期
13 沈刚;;温室气体全球减排博弈[J];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06期
14 王利;;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前景探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5 朱玲;;中国面临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新课题[J];中国科技投资;2009年07期
16 陈光礼;王天琳;;炳灵水电站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开发实践[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9年11期
17 木子林;;美国交通全面减排的新策略[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9年05期
18 蔡闻佳;王灿;陈吉宁;;国际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方法最新进展评述[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年01期
19 木子林;;哥本哈根协定前后的部分国家减排承诺对比[J];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年02期
20 王玉荟;王海丹;;核电拥有最大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J];国外核新闻;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欣;;典型国家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措施及经验[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2 朱兆敏;;论环境保护与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立场[A];WTO法与中国论丛(2009年卷)——《WTO法与中国论坛》暨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胡小康;苏芳;巨晓棠;江荣风;张福锁;;农田土壤温室气体减排措施研究进展[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爽;张硕慧;李桢;;国际海运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及发展趋势[A];1995-2009航海技术论文选集(第2集)[C];2010年
5 钟笑寒;;温室气体减排跨期优化的一个理论模型[A];系统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董红敏;李玉娥;朱志平;陶秀萍;;湖北省恩施农村户用沼气CDM项目温室气体减排计算分析[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苟少梅;;乌鲁木齐煤炭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时空分析[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张卫;王征;;中国船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测算及减排机制研究[A];中国科协2009年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海上污染防治及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蒋文举;;四川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进展[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朱雅妮;;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初探[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芳;中国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市场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2 白卫国;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自选择博弈研究及实证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3 何方;熔融盐循环热载体无烟燃烧技术的基础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4 朱谦;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清洁发展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5 林云华;国际气候合作与排放权交易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刘尚余;可再生能源领域CDM项目开发的关键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7 李明勋;解析京都议定书的作用与局限性[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8 方志明;混合气体驱替煤层气技术的机理及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9 曲建升;中国欠发达地区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对策分析[D];兰州大学;2008年
10 王莺;黑河中游绿洲农业管理措施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康;温室气体减排国际义务法律价值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黄忠民;中国碳金融模式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1年
3 刘妍;非传统安全视角下中国森林碳汇对于温室气体减排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4 沈可挺;CGE模型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中国国家战略研究中的应用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李响;“碳关税”合法性分析及中国的对策[D];外交学院;2010年
6 韩树丽;沈阳市垃圾处理方式对温室气体减排影响的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7 刘欣然;碳金融市场的国际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李春晓;欧美碳金融市场发展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9 尚磊;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措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任春梅;清洁发展机制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久标 通讯员  段春林;中国乡企节能与温室气体减排现场会在高平召开[N];山西日报;2006年
2 李力;欧美温室气体减排“口水战”的背后[N];光明日报;2008年
3 王心见;出大钱 动真格[N];科技日报;2005年
4 赵何娟;中国两企业获10亿美元温室气体减排交易[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5 通讯员  刘霄鸿;共谋我区温室气体减排新出路[N];华兴时报;2007年
6 潘家华 庄贵阳;温室气体减排 是挑战也是机遇[N];人民日报;2006年
7 记者 陈媛媛;美国国际集团注资中国碳减排项目[N];中国环境报;2008年
8 记者 杨川梅;世行:碳融资还有巨大空间[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记者  董克伟;温室气体减排蕴含巨大商机[N];中国改革报;2006年
10 郑玉珍;如何吃到天上掉下来的“馅饼”[N];中国化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