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路径系统的量子密钥分发与量子信息传输
【摘要】:加密技术是保护军事、机要、银行、公司和私人信息传递安全性的重要手段。由于因特网、数字现金、网上银行等的迅猛发展与推广,信息交换的安全性显得日益重要,应用范围也日益广泛。黑客的窃听和病毒攻击对信息安全是个巨大的威胁,并成为了信息战的重要手段。但无论是理论上安全的一次一密私钥密码体制,(Vernam)加密术,还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两种公钥密码体制,Diffie-Hellman加密术和RSA加密术,都分别存在实际应用方面与安全方面的问题。尤其是Shor量子算法的问世从理论上彻底打碎了诸多公钥密码体制的安全性。经典加密术已不能满足对信息安全日益提高的要求,而以量子力学基本定理为基础的量子密码术,以全新的方式解决信息的安全交换,为信息加密技术提供了空前的超级工具。目前而言,量子密码体系的理论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实验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甚至出现了一些可局部应用的初级产品,但由于实际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一方面的研究还远没有完结。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实现超远距离信息绝对安全共享的高性能量子密码通信体制。已有的量子密码体系均是利用具有量子效应的物理资源在远距离通信双方一次或多次传输来完成信息的交换。本文提出一些新的通过量子资源在通信双方建立起来的多个量子信道(多路径)的传输实现量子密钥的分发、量子信息的直接传输方案,并研究了这些方案的性能问题,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结果。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介绍了量子密码学的基本知识框架,包括密码学所包含的主要的研究方向、量子密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几个著名的量子密钥分发协议、量子密码学的一般化的物理图景。
第二章中,首先结合原始BB84协议的主题内容介绍了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安全分析理论,具体给出了一些常见窃听手段对系统安全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介绍了基于单光子与非单光子源的BB84协议的无条件安全性证明理论。接着介绍了最贴近实际的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物理模型,并对这一模型下的各种有应用前景的方案及其安全性分析理论作了详细的论述。
第三章则介绍了量子密钥分发的另一重要分支,也称量子直接通信的基本面貌。并对这一分支的开创性工作及其发展作了简要描述,介绍本文的工作。
第四章提出了一个改进型的“4+2”单向两路径密钥分发方案。具体导出了与该方案对应的压缩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有限密钥情境下该方案的无条件安全密钥率下限KL,得出了KL与系统各重要参数的关系及其相应数值解。
第五章提出了一个用光子纠缠对通过两量子信道的双向传输实现具有自然随机性的两比特量子密钥异地分发方案。由于该方案的密钥分发过程具备即使是合法通信方也无法预先确定每次分发的密钥结果的性质,因而使得系统的安全性能优越于类似BB84协议的准备测量模式的量子密钥分发方案。
第六章则提出了一种通过把特殊的离散算法引入到量子态中以实现单向远距离量子信道中信息的直接安全传输方案。分析了基于该算法下方案在有噪声信道和无噪声信道两种情况下的安全性能问题。
第七章提出了用“路径-自旋”纠缠量子信道实现三粒子W态及任意粒子的GHZ态的量子信息远距离实时直接传输,并研究了信道“白噪声”对信息传输的影响。
第八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
|
|
|
1 |
李亚玲;李宓善;李文博;;量子密钥分发实验中偏振分束器的研究[J];大学物理;2007年07期 |
2 |
何广强;易智;朱俊;曾贵华;;基于双模压缩态的量子密钥分发方案[J];物理学报;2007年11期 |
3 |
孙佰利;何新龙;;基于Sagnac环的环型量子密钥网络[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4 |
何云贤;李虎;陆鸢;彭进业;曾贵华;;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系统中调制器驱动设计[J];量子光学学报;2009年02期 |
5 |
陈晖;朱甫臣;;量子引领通信保密新方向[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9年08期 |
6 |
肖海林;欧阳缮;聂在平;;多输入多输出量子密钥分发信道容量研究[J];物理学报;2009年10期 |
7 |
孙献平;单欣;罗军;詹明生;;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中的原子滤光[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9年02期 |
8 |
吴光,周春源,陈修亮,韩晓红,曾和平;长距离长期稳定的量子密钥分发系统[J];物理学报;2005年08期 |
9 |
马海强,李亚玲,赵环,吴令安;基于双偏振分束器的量子密钥分发系统[J];物理学报;2005年11期 |
10 |
冯发勇;张强;;基于超纠缠交换的量子密钥分发[J];物理学报;2007年04期 |
11 |
曹娅;;通过W类态的概率推广的控制有序重排编码协议[J];量子光学学报;2010年03期 |
12 |
任继刚;印娟;杨彬;周飞;易震环;彭承志;舒嵘;王建宇;;星地量子密钥分发中的时间同步研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1年04期 |
13 |
马海强,符东浩,冯凯峰,姚德成,吴令安;量子密钥分发实验中的符合测量方法[J];物理;2003年03期 |
14 |
陈霞;王发强;路轶群;赵峰;李明明;梁瑞生;刘颂豪;;结合高效BB84协议的差分密钥分发系统[J];光子学报;2008年05期 |
15 |
方俊彬;廖常俊;刘颂豪;;量子密钥分发系统中增益开关半导体激光器的时间抖动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16 |
马文峰;曾贵华;;量子密钥分发中Cascade协议的一种改进方案[J];量子光学学报;2010年04期 |
17 |
李明明;王发强;路轶群;赵峰;陈霞;梁瑞生;刘颂豪;;高稳定的差分相位编码量子密钥分发系统[J];物理学报;2006年09期 |
18 |
潘建伟;陈增兵;彭承志;;应用诱骗态量子密码技术建立安全通信网络的实际应用测试[J];中国基础科学;2010年02期 |
19 |
冯蔚;廖进昆;陆荣国;徐伟;唐雄贵;李和平;;差分相移量子密钥分发研究进展[J];激光杂志;2010年05期 |
20 |
胡嘉仲;王向斌;;基于诱骗态方法的量子密钥分发[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