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的知识图谱研究
【摘要】:学科的发展需要自身阶段性总结、梳理与反思。作为一项基础性研究,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本文简称“本学科”)的研究者们为此做了大量而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也许是受本学科传统研究方法的羁绊,现有研究成果基本依赖专家自身对学科了解,从海量的文献中主观地进行回顾与分析。诚然,在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这种研究范式是普遍而且重要的,但容易落入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陷阱,难以从复杂海量的信息中挖掘学科发展中的科学元素,精准及时地发现学科的制高点与学科发展的动态规律。知识图谱作为一种知识管理工具,可以有效地克服这种不足。
知识图谱是反映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以及结构关系的一种特殊图形图表,它将海量的文献信息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处理、知识计量和图形绘制,用可视化的图像直观地展示出来。本文将采用知识图谱这种已被科学界公认的方法,以2000-2012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核心期刊中文图书分类号为G42*检索属于“课程与教学论”的文章,以及《课程·教材·教法》期刊中的文章,共遴选出9841篇文献作为分析的数据源,经知识图谱方法处理,展现新世纪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为了弥补知识图谱方法可能的缺陷,本文结合传统的文献研究法,依据作者已有的知识积累与经验,从9841篇文献中提炼的核心文献进行了选择性阅读、批判性分析和总结性提炼。最后确定了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学科范式、合作网络等四个层面和维度,对新世纪以来中国课程与教学论进行了全景扫描与展示。
依照上述方法与思路,本文对本学科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体检,或许是研究方法的改变与创新,本文获得了一些意外的惊喜与发现:
本学科热点研究领域稳中有变,日益扩大,研究对象更趋具体且面向实践,同时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与政策相关性,学科核心概念在借鉴与继承的基础上逐步得到澄清、重构并有所创新。研究前沿力求国际新理论、新思想与本土实践的不断融合,学科研究视角逐步由局部走向整体,理论基础显现出了多元化与国际化,学科研究取向逐步走向科学与人文的整合。本学科研究范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作者稳中有变,学术梯队逐渐形成,但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稳定的学术流派,研究方法偏思辨,方法日趋多元。作者合作网络连通性较低,学者之间学术联系不紧密,个体分散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科的发展,作者合著类型多样化,学科合作渠道不断拓宽,搭建合作平台受到重视。机构合作网络比较松散,少数同水平科研机构在整个合作网络中的中心效应非常显著,地域相近性是影响机构合作模式的一大重要影响因素。
应该说明的是,知识图谱方法作为一种分析工具,难免自身存在局限性,如,由于作者“关键词”的标注随意,可能会影响文献的遴选和分析。其次,知识图谱并不能发现和解决学科研究中的所有问题,它的功能是客观反映学科实际状况,就象体检中的CT扫描、验血,不能为体检者开出“药方”,对症下药一样,知识图谱不能为研究者找到问题的原因,更不能为研究者和决策者找到治理对策,但这种分析诊断,对一个学科的发展是非常及时而且必不可少的。本文虽然通过文献的深度阅读与分析,企图弥补这些缺陷,并做了艰苦的努力,但研究结论或许仍然见仁见智,相信这些缺陷不影响本文研究的必要性以及研究结论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