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几种基于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荧光探针的合成与应用

谷标  
【摘要】:荧光探针由于具有操作简便、高灵敏性、高选择性、快速检测、原位实时监测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生物活性分子标记、环境分析、细胞染色和临床医学检测诊断等许多方面。此外,与荧光成像技术相结合,荧光探针还能方便地用于生物体系中目标分析物的原位、适时、无损伤检测,并可用于监控活细胞中的生物分子及其生物过程。因此,分子荧光探针日益成为现代生命科学及疾病诊断等重要领域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具。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是指荧光分子受激发后,分子内质子供体(-OH和NH_2)通过分子内氢键,转移到邻近的质子受体子(NH、CHO)上,形成烯-醇互变异构体的过程。ESIPT化合物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之间具有较大的Stokes位移,可有效消除因自吸收导致的荧光碎灭,从而大大提高了检测精度。此外,通过合理设计,一些ESIPT机制的荧光探针可以实现对目标分析物比率检测,为环境因素的影响(仪器或者探针分子浓度)提供一个内置校正。因此,具有ESIPT性质的化合物是一类可用于构建荧光探针的、理想的荧光基团。众所周知,重金属(汞离子)和过渡金属(铜离子)是一类对环境和生物体系具有害或者有利的金属离子;硫化氢是继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之后生物体内第三大内源性气体信号分子;亚硝酸盐作为食品添加剂可以诱发一些健康问题。因此,开发一些识别性能更加优越的荧光探针来检测这些待测物(汞离子、铜离子、硫化氢和亚硝酸盐)的含量以及它们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对环境保护、食品质量安全、疾病诊断和临床医学研究均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合成几种具有高荧光量子产量、高稳定性、大的斯托克斯位移、生物兼容性好、近红外的ESIPT荧光基团并以此构建几种ESIPT机制荧光探针,实现对汞离子、铜离子、硫化氢和亚硝酸盐的荧光检测,并将其成功用于环境、食品检测和生物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具有典型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特征的有机小分子2-(1-对-甲苯基)-1H-菲并[9,10-D]咪唑-2-基)苯酚(Pol)为荧光基团,以对汞离子具有选择性作用的乙烯醚为识别基团,构建了一个Hg~(2+)荧光探针Pvi。该探针通过Hg~(2+)催化水解乙烯醚键,对Hg~(2+)展现了比率荧光响应,同时荧光最大发生峰产生明显的红移(~100nm),且其他金属无干扰。其传感机制通过荧光光谱、核磁共振和质谱分析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实际应用方面,我们成功地将探针Pvi用于环境水样中汞离子检测并进行活细胞成像分析,这些结果表明探针Pvi在环境科学以及生物医学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2)合成了一种基于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机制(ESIPT)“关-开”型硫化氢(H_2S)荧光探针P-N_3。探针与H_2S作用后,产生较大的斯托克位移(~140 nm)和明显的荧光变化。探针P-N_3对H_2S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选择性,且不受其他生物巯基化合物的干扰。更重要的是,探针P-N_3具有较好的细胞膜渗透性,能够对活细胞中外源性H_2S进行可视化,表明其在生物学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3)合成并了一个简单可靠的亚硝酸盐(NO_2~-)荧光探针,2-(1H-菲并[9,10-d]咪唑-2-基)苯胺(PA)。该探针用高荧光量子产率的菲并咪唑衍生物作为荧光基团,氨基作为识别基团。在酸性介质中,亚硝酸盐与探针分子上的氨基发生重氮化反应,随后发生分子内环化反应产生苯并哌唑衍生物,荧光淬灭。其作用机理通过核磁,红外光谱,空白对照试验以及理论计算进行确证。该探针表现出低pH依赖性,能够快速、高选择性地识别亚硝酸盐。在优化的条件下,探针对亚硝酸盐~-的线性响应范围为0.1-10μM,检测下限为4.3×10~-88 M。此外,探针PA成功应用于环境和食品样品中亚硝酸盐的检测。(4)通过在经典的ESIPT荧光信号基团,2-(2’-羟基苯基)苯并噻唑上构建一个特异性的反应位点(缩硫醛片段)和一个络合型的位点(苯并噻唑中的N和O原子),我们成功合成一个具有两个反应位点的双功能荧光探针2-(2-羟基-4-缩硫醛基)苯并噻唑(BT)。在没有分析物的情况下,探针分子上的羟基与噻唑中的氮原子发生分子内质子转移过程产生绿色荧光。由于汞离子能选择性地催化缩硫醛片段水解,降低整个分子的共轭程度,使荧光发生蓝移,因此可以根据反应前后不同波长处荧光强度比值的变化实现对汞离子检测。当加入铜离子后,铜离子可以与苯并噻唑中的N和O原子络合,发生电子转移,探针分子的荧光被淬灭。根据探针分子与汞和铜离子反应后产生不同的荧光信号,可以同时对这两种金属离子进行区分检测。探针BT与汞和铜离子的响应机制通过核磁、质谱和空白对照实验进行了确认。在分析实验中,该探针能够高选择地区分汞和铜离子而不受其他离子的干扰,其检测这两种金属离子的下限达到了纳摩尔级别。更为重要的是,探针BT能够有效地区分识别活细胞中汞和铜离子,表明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潜力。(5)以经典的近红外荧光基团二氰基甲烯基苯并四氢吡喃衍生物(简称1-OH)为原料,在羟基邻位引入一个氢键受体醛基得到一个具有分子内氢键作用的二氰基甲烯基苯并四氢呋喃衍生物(简称1-OH-CHO)。与传统的荧光基团1-OH相比,修饰后的1-OH-CHO具有更高的量子产率、较强的荧光稳定性、更大的斯托克位移、更适合再次修饰等特点。基于1-OH-CHO优秀的荧光性能,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个近红外硫化氢荧光探针(简称2-OH-CHO)。研究表明探针2-OH-CHO能够快速成像细胞内的硫化氢,产生明显的荧光“关-开”变化。此外,探针能高选择性地检测硫化氢,对化学性质相似的生物巯基化合物没有响应。更重要的是,醛基修饰后的荧光基团以及相应的探针所具有的明显优势通过空白对照实验进行了证明。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4条
1 周勇;王晓菲;谭超华;王传奎;;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的多枝状荧光探针光学性质与响应机理分析(英文)[J];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2019年04期
2 董天宇;朱昱;李宏达;刘思佳;;硫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18年14期
3 陈博;褚文道;;小分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和展望[J];广州化工;2018年16期
4 张晓梦;杜吕佩;;检测钾离子通道的小分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17年01期
5 刘海兴;刘清;郇延富;;基于罗丹明类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7年04期
6 尚玉婷;;动植物体系中锌离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初步应用[J];分析仪器;2016年S1期
7 徐龙华;方国臻;王硕;;碳点荧光探针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7年12期
8 刘清玉;陈军宪;;基于香豆素衍生物的锌离子荧光探针作用机理的理论研究[J];广东化工;2017年11期
9 李檬;高天初;朱为宏;;β-半乳糖苷酶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化学;2017年08期
10 张晓兵;;前言:分子荧光探针专刊[J];中国科学:化学;2017年08期
11 祝新月;王建西;张海霞;;生物小分子巯基化合物荧光探针研究进展[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17年03期
12 何远知;;以醛基为识别基团的荧光探针的探索[J];中学生数理化(学习研究);2017年05期
13 ;一种硒离子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J];化学分析计量;2013年06期
14 王可;马会民;;对生物环境因素敏感的荧光探针[J];化学进展;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艳艳;贺庆国;程建功;;有机薄膜荧光探针的设计及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一分会:π-共轭材料[C];2016年
2 张涛;杨国强;;疏水性二氧化硅气凝胶负载有机荧光探针[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七分会:光化学[C];2016年
3 刘翔;姜国玉;李勋;范小林;王建国;李永东;;基于四苯乙烯衍生物小分子生物硫醇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传感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七分会:光化学[C];2016年
4 宋波;;基于超分子组装的纳米荧光探针[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四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C];2016年
5 宋功武;方光荣;;核酸荧光探针的研究与应用[A];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发展回顾[C];2015年
6 杨坤;褚昆昆;袁朝圣;苏磊;;基于荧光探针的液体高压粘度测量研究[A];第十八届中国高压科学学术会议缩编文集[C];2016年
7 谌春阳;刘伟;徐聪;刘伟生;;一种检测细胞内谷胱甘肽的比色荧光探针[A];2015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5年
8 郭炜;;有机荧光探针的构建及传感研究[A];全国第十七届大环化学暨第九届超分子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9 斯雯菲;柳志学;;一种检测亚硫酸盐的比率型荧光探针[A];全国第十七届大环化学暨第九届超分子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10 巨泽民;沈康;陈曙光;郑和根;;配位聚合物在荧光探针方面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B配位化学[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云强;多反应位点荧光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对生物硫醇和H_2S的多重传感性质研究[D];延边大学;2019年
2 谷标;几种基于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荧光探针的合成与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
3 熊康明;基于吲哚半菁骨架荧光探针的设计及生物成像应用[D];山西大学;2019年
4 张芳梅;无镉型半导体量子点荧光探针的设计与成像分析[D];吉林大学;2019年
5 李兰清;新型氟硼二吡咯类反应型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6 刘永丽;基于碳点的荧光探针设计及其在典型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7 程丹;高选择性荧光探针构建及其在炎症和药物诱导肝损伤检测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8年
8 张晟瑞;半花菁类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9 唐永和;新型活性羰基(RCS)小分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成像研究[D];济南大学;2018年
10 聂景;活性氧小分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成像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家宁;基于聚集诱导发光的铀酰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9年
2 陶娜;BODIPY为荧光团的可逆型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对GSH的实时监测[D];延边大学;2019年
3 公艳;多功能纳米药物裁体及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D];青岛科技大学;2019年
4 邢洁;三种蛋白酶的荧光探针构建及其生物体成像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2018年
5 毕克英;基于苯并吡喃腈的Fe~(2+)和ONOO~-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年
6 周永凯;基于萘酰亚胺荧光团检测H_2S和Zn~(2+)的荧光探针[D];云南师范大学;2019年
7 刘媛;苯并香豆素类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9年
8 吴碧柳;苯并吡喃嗡类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9年
9 杨丽丽;检测生物体内ClO~-的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9年
10 孙江江;芳香族化合物为碳源的纳米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秋丽 冯帆 本报通讯员 姚昌;“荧光探针”点亮细胞世界[N];光明日报;2019年
2 本报记者 王海滨 通讯员 张瑶 周君彦;阴彩霞:在细胞里玩转“小分子”[N];科技日报;2017年
3 通讯员 姚燕燕 记者 胡德荣;我国学者开发独特荧光探针[N];健康报;2011年
4 衣晓峰 金鸥 记者 吴天飞;荧光探针可超早期发现“癌魔”[N];哈尔滨日报;2009年
5 记者 胡晓军 杨力勇 通讯员 刘永胜;渐冻人症有望实现早期诊疗[N];健康报;2015年
6 江其勤;多组分显微荧光探针分析技术成功应用[N];中国石化报;2007年
7 记者 胡德荣;新型荧光探针可筛选高效抗癌化合物[N];健康报;2015年
8 特约记者 郭金明 通讯员 姚化成;大连理工大学研制出SARS病毒快速检测荧光探针[N];光明日报;2003年
9 记者 马爱平 通讯员 雷鸣 周圆;新型探针材料可快速检测贫血症[N];科技日报;2016年
10 王令仪;“向科学进军”影响他一生[N];联合时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