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政党协商思想研究
【摘要】:政党协商是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位列七种协商民主形式中的首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形成了邓小平政党协商思想,梳理并研究这一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邓小平政党协商思想的形成不是凭空产生的,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一是无产阶级要联合其他阶级和政党并保持其领导权;二是共产党与其他政党合作要求同存异;三是实行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邓小平政党协商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和正式形成阶段。邓小平政党协商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党协商的主体定位、政党协商的制度建设、政党协商的条件以及政党协商的基本原则等。政党协商的主体定位主要是指阐明了民主党派从过去的阶级联盟转变为政治联盟的社会性质,首次提出参政党的概念,确立了民主党派的参政地位;政党协商的制度建设主要包括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提出政党协商需要制度化、规范化与法制化的结合;政党协商的条件主要包括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政党协商的前提条件,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是政党协商的重要条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政党协商的必要条件;政党协商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政党协商民主促进社会协商民主,“十六字”方针是政党协商的基本方针,爱国主义是政党协商的基本要求,共同的政治基础是政党协商的基本前提。邓小平政党协商思想的理论价值在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是新时期政党协商的理论指南;充实并深化了邓小平理论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内容。邓小平政党协商思想的当代价值在于:奠定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协商的理论基础;为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供理论指导;有利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