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冒犯研究
【摘要】:
为了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顺利达到交际目的,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常用亲善、友好的礼貌交际策略。对言语行为的礼貌研究是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非常重要的课题,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颇丰。
毫无疑问,礼貌的言语行为受欢迎。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说话人由于某种原因,可能有意采取冒犯听话人的言语行为。本文注意到了一些特别现象:一,礼貌行为也会生成听话人所敏感的冒犯;二,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或实现某一交际意图(无论是冒犯还是利他意图),礼貌并非不能让位于不礼貌的言语形式。如果我们稍加留意观察日常生活,就不难发现:无论是由不礼貌引起的冒犯还是礼貌引起的冒犯,生活中的冒犯并不比我们理所当然认为的那么罕见。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想得出如下的结论:尽管冒犯常与礼貌背道而驰,但并不意味着冒犯一定要排斥礼貌策略;恰恰相反,如果有必要减低冒犯的程度,礼貌策略就会应运而用。不言而喻,语用冒犯研究属于礼貌研究的领域,正如Brown Levinson(1998:512)所认为的:对冲突、粗鲁无礼和其他冒犯行为的研究是对礼貌研究的补充。哪儿有冒犯,哪儿可能就有反冒犯。本文认为:任何形式的反冒犯其实就是新一轮语用冒犯,反冒犯也应在语用冒犯研究中有其相应的地位。
本文由如下五章组成:
第一章对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必要的回顾。语用冒犯研究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着国内外学者们建立的坚实的基础:礼貌研究和言语冒犯研究。尤其是Brown Levinson的面子保全理论(face-saving theory,FST)和钱冠连教授对无意还是有意违反社会规约和准则的区分,为语用冒犯研究开辟了道路。本文由此得到启发,瞄准故意或有意识的冒犯展开研究。
第二章阐述言语行为中语用失误引起的冒犯与语用冒犯的区别以
及语用冒犯类型。一般而言,言语行为有两种冒犯:一种是无意识的
冒犯,常常出现在语用失误之中;另一种则是有意的冒犯,本文称之
为语用冒犯。本文认为:直接语用冒犯和间接语用冒犯构成了语用冒
犯的主体。本章描述不同类型的语用冒犯,以期能更好的理解语用冒
犯这一概念,并说明:语用冒犯的发出者可能怀着损人利己的意图,也
可能怀着利他的意图。
第三章采用动态语境观对涉及语用冒犯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在
进行这样的分析中,文化影响和交际双方的共知背景不容忽视。在语用
冒犯中,语用力、话语力和意欲达到的话语效度形成互动式多维度。本
章认为:语用冒犯是复杂社会网络中互动的语用、认知和文化现象。
第四章探寻本文假设的语用冒犯估算机制。无论是精心炮制的语
用冒犯、还是匆忙之中进行的语用冒犯,都是对相关因素的理智估算
所产生的结果:对自身和他人的损益程度、面子需求以及对面子威胁
的敏感、交际双方之间的权势、地位、言语行为的强加程度等因素的
估算。根据礼貌框架的估算公式,本章拟出类似的语用冒犯估算公式。
第五章通过对反冒犯的探究把语用冒犯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反冒犯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语用冒犯,其特征就是交际双方的言语行为
的互动性。本章认为:反冒犯是一轮新的语用冒犯,可能会招致另一
轮反冒犯。因此,本章有理由得出结论:对反冒犯的探究是语用冒犯
研究的必要补充;否则,语用冒犯研究就会是片面的、不完整的。
对语用冒犯的研究分析非但不是否定礼貌策略,反而从语用冒犯
的策略选择等方面更突出了礼貌在人们交往中的重要性,更强调在人
际交往中,交际双方应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尽量减少冒犯行为、冒犯
程度,充分发挥言语的良好社会功能,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