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语用冒犯研究

赵强  
【摘要】: 为了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顺利达到交际目的,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常用亲善、友好的礼貌交际策略。对言语行为的礼貌研究是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非常重要的课题,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颇丰。 毫无疑问,礼貌的言语行为受欢迎。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说话人由于某种原因,可能有意采取冒犯听话人的言语行为。本文注意到了一些特别现象:一,礼貌行为也会生成听话人所敏感的冒犯;二,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或实现某一交际意图(无论是冒犯还是利他意图),礼貌并非不能让位于不礼貌的言语形式。如果我们稍加留意观察日常生活,就不难发现:无论是由不礼貌引起的冒犯还是礼貌引起的冒犯,生活中的冒犯并不比我们理所当然认为的那么罕见。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想得出如下的结论:尽管冒犯常与礼貌背道而驰,但并不意味着冒犯一定要排斥礼貌策略;恰恰相反,如果有必要减低冒犯的程度,礼貌策略就会应运而用。不言而喻,语用冒犯研究属于礼貌研究的领域,正如Brown Levinson(1998:512)所认为的:对冲突、粗鲁无礼和其他冒犯行为的研究是对礼貌研究的补充。哪儿有冒犯,哪儿可能就有反冒犯。本文认为:任何形式的反冒犯其实就是新一轮语用冒犯,反冒犯也应在语用冒犯研究中有其相应的地位。 本文由如下五章组成: 第一章对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必要的回顾。语用冒犯研究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着国内外学者们建立的坚实的基础:礼貌研究和言语冒犯研究。尤其是Brown Levinson的面子保全理论(face-saving theory,FST)和钱冠连教授对无意还是有意违反社会规约和准则的区分,为语用冒犯研究开辟了道路。本文由此得到启发,瞄准故意或有意识的冒犯展开研究。 第二章阐述言语行为中语用失误引起的冒犯与语用冒犯的区别以 及语用冒犯类型。一般而言,言语行为有两种冒犯:一种是无意识的 冒犯,常常出现在语用失误之中;另一种则是有意的冒犯,本文称之 为语用冒犯。本文认为:直接语用冒犯和间接语用冒犯构成了语用冒 犯的主体。本章描述不同类型的语用冒犯,以期能更好的理解语用冒 犯这一概念,并说明:语用冒犯的发出者可能怀着损人利己的意图,也 可能怀着利他的意图。 第三章采用动态语境观对涉及语用冒犯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在 进行这样的分析中,文化影响和交际双方的共知背景不容忽视。在语用 冒犯中,语用力、话语力和意欲达到的话语效度形成互动式多维度。本 章认为:语用冒犯是复杂社会网络中互动的语用、认知和文化现象。 第四章探寻本文假设的语用冒犯估算机制。无论是精心炮制的语 用冒犯、还是匆忙之中进行的语用冒犯,都是对相关因素的理智估算 所产生的结果:对自身和他人的损益程度、面子需求以及对面子威胁 的敏感、交际双方之间的权势、地位、言语行为的强加程度等因素的 估算。根据礼貌框架的估算公式,本章拟出类似的语用冒犯估算公式。 第五章通过对反冒犯的探究把语用冒犯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反冒犯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语用冒犯,其特征就是交际双方的言语行为 的互动性。本章认为:反冒犯是一轮新的语用冒犯,可能会招致另一 轮反冒犯。因此,本章有理由得出结论:对反冒犯的探究是语用冒犯 研究的必要补充;否则,语用冒犯研究就会是片面的、不完整的。 对语用冒犯的研究分析非但不是否定礼貌策略,反而从语用冒犯 的策略选择等方面更突出了礼貌在人们交往中的重要性,更强调在人 际交往中,交际双方应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尽量减少冒犯行为、冒犯 程度,充分发挥言语的良好社会功能,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振国;;从言语行为的身份意识谈普通话的推广[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2 华劭;说话人与受话人:从语用角度分析言语行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9年03期
3 李岩;;广播言语的个性[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4 王传经;言语行为理论的拓展─-评A.Wierzbicka的《英语言语行为动词语义词典》[J];外语教学;1994年02期
5 林燕华;意向、言语行为和交际[J];惠州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6 洪玮;;对言语行为“请求”的教学探讨[J];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02期
7 涂靖;Irony言语行为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8 王玲;交际教学法中的言语行为理论[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9 岳好平,张玉上;宣告类言语行为作用下的语用原则[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10 刘龙根;言语行为意义观浅论[J];学习与探索;2003年02期
11 李纯,阿不都维力·吾术尔;汉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语言与翻译;2004年01期
12 赵华;英语“自我中心语句”语用分析[J];外语学刊;2004年05期
13 胡范铸;基于“言语行为分析”的法律语言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4 刘龙根;意向性与意义理解——从言语行为论的视角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15 蔡立予,周萍;高校校园路名的功能特征和语用规则[J];修辞学习;2005年04期
16 李萍,郑树棠;语际语用学研究评述[J];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05期
17 陈淑莹;;标示语英译的语用失误探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8 胡继兰;;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与大学英语教学[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9 于丽;贺燕;;语境框架下的汉语言语行为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20期
20 王晓萍;;关于说话者意图的哲学分析[J];江汉论坛;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大津;;论言语行为“得体性”探讨中的概念混乱[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唐炎;龚坚;郭礼;张新;;基于言语行为的体育教师课堂角色的实证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3 胡友信;;“THANK YOU”用语的言语行为与作用[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4 胡范铸;;中国新闻言语行为构成性规则的演绎分析[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赵永青;孙鑫;王琴;;“CCTV杯”英语演讲中提问前过渡语使用的研究[A];全球化中的英语演讲:挑战与创新——首届全国英语演讲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胡范铸;;中国新闻语言研究范式的若干思考[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聂桂兰;;标语口号在乡村——江西吉安乡村户外标语口号的田野调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项成东;;元交际条件句的语用认知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陈俊;张积家;张艳辉;;教师管教言语行为语效的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张利芳;;论预设的可废除性和投射问题[A];2003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樊小玲;汉语指令言语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关英明;现代汉语致歉言语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4 崔蓬克;言语行为视角下的政府微博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5 吕晶晶;合意性原则与刑事庭审转述行为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梁晓玲;现代汉语引发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金立;合作与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于秀成;汉语中非真诚性邀请行为语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许彩云;汉语指令性语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10 赵明炜;会话的交互言语行为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梅;俄语疑问句的语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2 胡巍葳;俄语祝愿言语行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3 叶慧;汉语虚假言语行为语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董臻;中美文化差异之言语行为比较——“承诺”的文化差异[D];大连海事大学;2003年
5 郭晋媛;汉语教学语境下不赞同言语行为的语用学分析[D];山西大学;2004年
6 凌来芳;[D];安徽大学;2004年
7 程进军;赞扬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培养外语学习中的交际能力[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君红;中美电影中的恭维言语行为跨文化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孙亚琳;从拒绝言语行为反观外语学习对学习者文化身份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云;论言语行为得体性的概念[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功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重构:逻辑起点的重立与内涵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简方;在语用逻辑里收获思想[N];光明日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杨曙光;游离在城乡之间[N];农民日报;2003年
4 冯骥才;年文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5 ;小心孩子得精神癌症[N];中国妇女报;2003年
6 杨春凌;心理疾患侵蚀青少年成长健康[N];贵州日报;2005年
7 田永胜;“针眼”中的世人百态[N];中华读书报;2003年
8 任会峰;教师应培养良好的言语心理素质[N];驻马店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樊立新;我国电视少儿教育工作步入新阶段[N];大众科技报;2006年
10 云南大理州人民医院 秦红群;心理影响药效[N];大众卫生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