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条件下红壤侵蚀规律研究
【摘要】:
水土流失及其引起的土壤退化、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水体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己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有效防治土壤侵蚀已经迫在眉睫。本研究以湖南省丘陵区红壤为研究对象(为了更符合自然情况,所选土壤样本没有过筛),采用模拟降雨方法探讨不同坡度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坡面侵蚀过程及其产沙规律,并将黄绵土侵蚀产沙规律与红壤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通过试验结果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植被覆盖度是影响其产沙量的重要因素。地表径流量随覆盖度升高而减少,且这一作用随地表覆盖率的增加而增大。对于产沙量来说,当覆盖度从0覆盖上升到50%覆盖时,四个坡度中,15°,20°时产沙量减少幅度最大(约77%),而当覆盖度增加到100%时,其减沙效应不如5°10°时明显。这说明在坡度较大的情况下,采取上半坡覆盖的方式同样能达到减水减沙的目的。
2.通过三种覆盖处理,研究了雨滴动能对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100%覆盖条件下产沙率随产流率的变化规律服从幂函数关系,而0覆盖和50%覆盖下其输沙率和产流率之间关系拟合曲线不明显。这大概是由于覆盖物的阻滞作用,降雨性质、雨滴动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导致径流性质也有所不同所造成的。
3.累积产沙量与植被覆盖度之间呈非常显著的负指数关系,这表明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累积含沙量减少较快,或者说一旦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就会急剧增加。
4.土壤质地是影响土壤侵蚀量的重要因素。红壤产沙量大大低于黄绵土。覆盖处理消减雨滴动能后,侵蚀产沙量减少,红壤减幅较黄绵土大,这可能是由于红壤没有过筛、砾石含量过多所致。
5.红壤与黄绵土的产流、产沙过程存在明显差异。黄绵土产流率随历时的延长达到了稳流状态,而红壤产流率曲线在整个降雨过程中一直表现出上下波动,这可能是因为坡面微地形起伏对降雨过程中土壤表面结构变化的影响所致。
本研究利用纱布覆盖代替植被,很好地模拟了植被的地表部分对侵蚀产沙量和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植被覆盖下土壤侵蚀过程、揭示红壤侵蚀机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但是,用纱布代替植被,与实际情况还是有一定差距,所以还有待今后更进一步的研究修正。
|
|
|
|
1 |
孙展男,徐双贵,艾贵珍,莫淑勋,钱承梁;丘陵红壤低产桔园改良过程中土壤肥力变化[J];土壤学报;1993年03期 |
2 |
史舟,王人潮;红壤区土壤资源利用与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J];农业工程学报;1998年01期 |
3 |
李忠佩,张桃林,林心雄;红壤区土壤有机碳的循环和平衡及有机资源利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年02期 |
4 |
黄珍;谢国强;欧阳克蕙;;红壤区牧草栽培与氮素营养[J];草业与畜牧;2008年03期 |
5 |
赵志强;曹清国;张幽静;贾振伟;;几种紫花苜蓿过氧化物同工酶遗传规律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7年03期 |
6 |
庄卫民;世行红壤Ⅱ期科研资助项目——红壤区《绿色农业计划》研究[J];福建农业;1995年08期 |
7 |
李忠佩;红壤区耕地有机物质的利用现状与开发策略[J];土壤与环境;1999年02期 |
8 |
何铁光,石雪晖,肖润林,王灿琴;桂西北喀斯特环境移民示范区果园雨季土壤水分动态[J];广西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
9 |
沈其文,沈成艳,曹进,姜华;鄂东南红壤区水稻生产的障碍因素分析与增产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7期 |
10 |
徐桂花;欧阳延生;于徐根;李翔宏;叶德胜;刘水华;;南方红壤区紫花苜蓿田间杂草及其化学防除试验[J];江西农业学报;2007年03期 |
11 |
马志阳;查轩;;南方红壤区侵蚀退化马尾松林地生态恢复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3期 |
12 |
;国际红壤学术讨论会概况[J];土壤;1984年02期 |
13 |
史德明;我国红壤区侵蚀土壤的退化及其防治[J];中国水土保持;1987年12期 |
14 |
张淼;查轩;;红壤侵蚀退化地综合治理范式研究进展[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9年04期 |
15 |
刘洋;张展羽;张国华;左长清;赵月芬;;天然降雨条件下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红壤坡地养分流失特征[J];中国水土保持;2007年12期 |
16 |
刘苑秋;郭圣茂;王红胜;李靖;孙建军;;退化石灰岩红壤区四种人工林旱季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J];土壤学报;2010年02期 |
17 |
王明珠;我国南方低丘红壤区立体农业模式[J];土壤与环境;1998年04期 |
18 |
方勇,徐苏凌;南方红壤区主要饲用牧草产量和品质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年04期 |
19 |
曹云;黄志刚;欧阳志云;郑华;王效科;苗鸿;;南方红壤区杜仲(Eucommia ulmoides)树干液流动态[J];生态学报;2006年09期 |
20 |
程琴娟;蔡强国;马文军;;我国水土流失典型区土壤表土结皮敏感性[J];地理研究;2008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