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半导体异质结自旋轨道耦合量子线自旋输运研究

付喜  
【摘要】:自旋电子学是物理学与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而形成的新兴学科领域,它以电子自旋自由度为研究对象并以发展可替代传统电子器件的新型自旋电子器件为目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背景,近十多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本文采用散射矩阵方法,对半导体异质结自旋轨道耦合量子线中的自旋极化、自旋积聚、自旋流及其产生的电场、自旋极化输运等问题进行了较系统地研究.全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对自旋电子学及半导体自旋电子学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并对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扼要介绍. 第二章为论文的预备知识部分.首先介绍了半导体异质结以及一些典型的人工低维结构和散射矩阵方法;接着推导了异质结中Rashba和Dresselhaus自旋轨道耦合电子哈密顿量的表达式,并求解出相应的电子结构;最后对两种机制自旋轨道耦合效应的实验研究进行了概述. 第三章主要研究自旋轨道耦合量子线中的自旋极化及其形成的自旋积聚.首先利用微扰理论方法,计算得到了抛物势或硬壁势限制下Rashba和Dresselhaus耦合共同作用量子线中的电子横向波函数精确解;接着运用散射矩阵方法,求解出了加上电极后系统的电子透射和反射系数矩阵,得到了量子线中电子波函数的表达式;最后利用局域自旋极化的定义,计算了Rashba和Dresselhaus耦合各种组合情况下抛物势和硬壁势限制量子线中的自旋极化分量S_i(i=x,y,z).结果显示,沿两种不同限制势量子线的横向,当只有Rashba耦合存在时系统垂直于平面(out-ofplane)自旋极化S_i呈现出内禀自旋积聚,当只有Dresselhaus耦合存在时S_z为同向自旋极化而无自旋积聚形成.当硬壁势限制下两种耦合同时作用时,Rashba耦合对S_z的影响要大于Dresselhaus耦合的影响,并且随着两种耦合强度系数之比的增大,S_z将会从同向自旋极化逐渐演变成自旋积聚.此外,除抛物限制势下Rashba耦合情况的S_z分量外,各自旋极化S_i在两种耦合分别作用下沿量子线纵向存在内禀振荡,该振荡可用来区别内禀和外禀自旋积聚效应. 第四章主要研究Rashba和Dresselhaus自旋轨道耦合分别作用硬壁限制势量子线中的自旋流及自旋流产生的电场.利用横向波函数精确解,推导了Rashba和Dresselhaus耦合分别作用时量子线中的线自旋流和角自旋流密度的表达式,对各非零自旋流密度分量随量子线通道数以及自旋轨道耦合强度变化的规律进行了讨论.接着,对两种自旋轨道耦合分别作用下自旋流产生的电场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两种耦合分别作用下都存在两个非零线自旋流分量,Rashba耦合作用下自旋流及其产生电场的大小要大于Dresselhaus耦合情况.同时,两种情况的自旋流产生电场的大小在现代技术水平下可以被测量到,从而提供了一种有效检测自旋流的方法. 第五章运用散射矩阵方法和Landauer-B(u|¨)ttiker公式,分别计算了Rashba耦合、Dresselhaus耦合以及两种耦合同时存在时硬壁限制势量子线连接电极系统的自旋相关电导和自旋极化率P_z.结果表明,三种不同耦合情况下自旋相关电导及自旋极化率在不同通道过渡区附近存在着振荡结构,且电导量子化平台由系统两端电极的通道数所确定.当只存在一种自旋轨道耦合时,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电导平台发生分裂,产生了自旋极化,同时,随着相应耦合强度的增加,宽量子线情况的电导平台被破坏.当两种自旋耦合同时作用时,随着两种耦合强度系数之比的增大,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电导的相对大小发生变化,导致P_z的正负发生改变.以上结果表明自旋相关电导和自旋极化率对自旋轨道耦合强度具有强依赖陛,这一特性是提出自旋晶体管器件的重要基础. 第六章对本论文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指出了论文的创新之处,并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及后续研究工作作出展望.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华钟;介观物理的粒子自旋轨道耦合和量子几何相位[J];物理学进展;1999年04期
2 孙庆丰;;自旋轨道耦合和自旋流的研究若干进展[J];物理;2008年08期
3 蔡昭蕴;自旋轨道耦合因子对多重态能级次序的影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4 孙庆丰;谢心澄;王健;;存在自旋轨道耦合的介观小环中的持续自旋流[J];物理;2007年11期
5 蔡昭蕴;自旋轨道耦合因子对多重态能级次序的影响[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2年06期
6 王永;;自旋轨道耦合引起的电偶极矩[J];物理;2006年11期
7 赵琳;庞茂源;王春明;;自旋轨道耦合系统中的电流导致的自旋极化[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09年11期
8 刘汉昭;包括自旋轨道耦合能和作为动量函数的位能在内的汤、费模型及其在原子核中的应用[J];物理学报;1960年06期
9 曹振洲;程衍富;黄文涛;;石墨烯的电子颤振[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杨杰;董全力;江兆潭;张杰;;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对碳纳米管电子能带结构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1年07期
11 白志明;张洪昌;王雅茹;王爱坤;;自洽平均值近似方法用于碱金属原子精细结构的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12 郭永;吕海峰;;量子点体系中自旋过滤、自旋流产生和自旋注入[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1年04期
13 杨玉峰;羊红光;白志明;;自旋轨道耦合与磁场对电子透射率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14 张红梅;;铁磁/半导体/铁磁隧道结中的隧穿磁电阻[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15 黄亚伟;;原子核形变参量η的物理意义[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16 余志强;谢泉;肖清泉;;狭义相对论下电子自旋轨道耦合对X射线光谱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0年02期
17 马健,杜懋陆;GaP:V~(3+)自旋允许谱的精细结构的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18 向洵;;二维电子气中具有Rashba效应的电子输运特性[J];装备制造技术;2007年05期
19 吕兵;令狐荣锋;宋晓书;;BeH分子A~2∏_(1/2)和~2∏_(2/3)电子态的势能函数(英文)[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20 张存喜;王瑞;孔令民;;太赫兹场辅助的单量子阱自旋共振输运[J];物理学报;2010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喜;半导体异质结自旋轨道耦合量子线自旋输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春明;二维自旋轨道耦合系统中自旋霍尔效应以及相关输运性质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尹海涛;自旋轨道耦合对量子点体系输运性质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徐馥芳;碳纳米管结构的电子输运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5 安兴涛;几种介观系统中自旋相关输运性质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程芳;Luttinger量子线的交流输运性质[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任莉;自旋轨道耦合的二维电子气中自旋输运相关性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仇亮;量子纠缠特性和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9 程晋罗;受限半导体纳米系统中自旋动力学以及自旋调控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10 杜菲;关联电子体系新奇磁学性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羿;Rashba自旋轨道耦合量子线中的持续自旋流[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根华;自旋轨道耦合对半导体异质结量子线输运性质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廖文虎;激光场作用下自旋轨道耦合量子线的电子输运性质[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盛威;自旋轨道耦合介观体系中的自旋Hall效应及自旋流[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赵华;自旋轨道耦合量子线在太赫兹激光场辐照下的电子输运性质[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雅;一维量子波导中的电子自旋输运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马文强;自旋晶体管和自旋注入中不同自旋轨道耦合引起的效应[D];吉林大学;2009年
8 毕才华;自旋轨道耦合作用下磁调制2DEG的自旋输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李易;自旋轨道耦合体系中的守恒流[D];复旦大学;2009年
10 陆文彪;介观体系中的电子自旋输运及隧穿磁阻效应[D];山西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