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水溶性聚苯乙炔—吡啶类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荧光传感应用研究
【摘要】:
近年来,共轭聚合物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质与电子性能,使其在发光二极管、非线性光学材料、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作为一种新型的化学与生物传感材料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实时、快速与高灵敏、高选择性地获取分析对象的化学或生物信息已成为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中极富挑战性的前沿热点之一。本论文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合成了两种新型聚苯乙炔-吡啶类水溶性共轭聚合物,磺酸根侧链的存在,使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同时具有传统共轭聚合物的分子导线性质,能有效的放大荧光响应信号;讨论了不同溶剂对聚合物物理性质与光学性质的影响;建立了基于阴离子型水溶性共轭聚合物的金属离子(如:铜离子,银离子)与生物小分子(GSH)的传感的分析新方法。
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Sonogashira偶合反应机理,首次合成了两种新的带磺酸侧链的聚苯乙炔-吡啶类水溶性共轭聚合物P1、P2,并通过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粘度法,热重分析等对它们进行了表征。
(2)考察了结构的改变对其物理性质与光学性质的影响;通过紫外吸收光谱与荧光光谱,研究了聚合物的光学性质以及对铜离子检测信号放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吡啶环按一定的比例引入,能有效的改善共轭主链的刚性,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使共轭聚合物具有更优异的光化学传感性能。此外,聚合物P1相对单体模型分子PESO3,对铜离子的荧光猝灭传感信号扩大近221倍。
(3)发展了一种新的基于水溶性共轭聚合物对银离子的高灵敏和高选择性的测定方法。这种新合成的P1上引入了间位取代的吡啶官能团,在水溶液中P1对银离子的检测具有高的灵敏度,其线性响应范围分别为3.0×10-9M~1.0×10-6M与5.0×10-6M~2.7×10-5M,检测下限达到1 nM,相对于其它金属离子也有优异选择性。这是基于银离子与吡啶环之间的特异性结合作用,且聚合物在水溶液的聚集状态能有效的放大猝灭效率。
(4)以具有信号放大作用的水溶性共轭聚合物为敏感试剂,应用GSH与银离子发生竞争配位使水溶性共轭聚合物与银离子复合体系的荧光恢复的原理,首次建立了基于水溶性共轭聚合物荧光增强竞争机制间接测定GSH的方法。具体探讨了测定GSH的作用机理,实现了GSH在几种线性范围内的快速测定。其线性响应范围为0.5×10-6 M~4.0×10-6 M与2.5×10-5 M~5.5×10-5M,检测下限为1×10-7M。该方法能简便且快速的检测GSH,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意义。
|
|
|
|
1 |
郑立平,周清梅,王飞,邓先宇,俞刚,曹镛,宁滨,郭志新;新型C_(60)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太阳能电池性能[J];化学学报;2004年01期 |
2 |
肖毅;胡玉琴;黄红梅;尹笃林;肖小明;;含磺酸根侧链的聚苯乙炔-吡啶类共轭聚合物的荧光传感性能[J];化学学报;2011年07期 |
3 |
李建科,漆宗能,王佛松;聚合物发光材料[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6年12期 |
4 |
鲁照玲;共轭聚合物复合抗静电油罐涂料[J];材料保护;1998年02期 |
5 |
黄红敏,贺庆国,蔺洪振,杨俊林,白凤莲;共轭聚合物/C_(60)复合体系及其在光伏打电池中的应用[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2年01期 |
6 |
李建科,阳明书,漆宗能,王佛松;聚苯类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荧光特性研究[J];高分子学报;1998年04期 |
7 |
杜仕国;非线性光学聚合物材料[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8年04期 |
8 |
王萍萍,陈国华,吴大军,徐金瑞;基于共轭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发光二极管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04年03期 |
9 |
陈令武,刘田东,成义祥;含噁二唑单元共轭聚合物合成与性质研究[J];高分子学报;2004年04期 |
10 |
陈令武,宋金峰,刘田东,成义祥;含萘单元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
11 |
刘艳山;王藜;曹镛;;CdSe纳米晶/共轭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年03期 |
12 |
屈小红;胡子衍;史学涛;陈芳;;新型共轭功能材料-超支化聚合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胶粘剂;2007年03期 |
13 |
张书;邱婷;关洪亮;何治柯;;水溶性荧光共轭聚合物MPS-PPV的聚合新方法及其荧光波长调控研究[J];化学学报;2009年24期 |
14 |
吐尼莎古丽·阿吾提;再吐尼古丽·库尔班;艾买提江·萨伍提;司马义·努尔拉;;苯并噻二唑与苯胺类聚合物的金属镍配合物催化法合成与表征[J];功能高分子学报;2010年01期 |
15 |
尹五生;聚(对苯乙炔)共轭聚合物发光二极管的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1997年02期 |
16 |
田雷蕾,张明,路萍,张武,杨兵,马於光;金属离子对共轭聚合物固体薄膜的荧光猝灭效应[J];科学通报;2003年23期 |
17 |
唐金玉,江焕峰,邓国华,周磊;Glaser偶联反应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05年12期 |
18 |
袁柱良;于宗强;夏安英;谭松庭;;含联苯PPV和柔性间隔基液晶性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发光性能研究[J];液晶与显示;2006年04期 |
19 |
李迪;张龙;范曲立;黄维;;刚柔嵌段共轭聚合物自组装体系[J];化学进展;2009年12期 |
20 |
黄钐,王建营,李银奎,李亚东,贾春晓;共轭聚合物的合成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