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野放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的行为格局与生境评价

王丽冰  
【摘要】: 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属偶蹄目鹿科鹿属,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仅分布于中国海南岛。 坡鹿主要生活在亚洲热带地区,国外分布于印度、泰国、缅甸、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 虽然历史上,坡鹿在海南岛上分布广泛,但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已使海南坡鹿的分布范围急剧缩小,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以致濒危。自1976年大田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由于保护措施得当,成效显著,并在3个不同地区建立了野放种群。其中,猴猕岭保护区是海南坡鹿野放数量最多的地区,也是全国最大的鹿科动物野放种群。迄今,对野放海南坡鹿种群的研究尚无先例,因此,加强野放海南坡鹿食性、生境、行为、种群动态、特征等的研究,为保护野生坡鹿,加强科学管理,制订相关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显得尤为重要。 2008年1 0月~2009年9月在猴猕岭省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调查法、瞬时扫描取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野放海南坡鹿的行为格局和生境选择与评价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应用Arcview GIS 3.2、SPSS17.0、Excell等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野放海南坡鹿的集群与社群分离 猴猕岭野放海南坡鹿各组群的出现频率和群大小:发情期,混合群的出现频率(73.82%)和群大小(9.47±4.02只)最大,而非发情期,雄性群和雌性群的出现频率则上升。发情期与非发情期各组群的集群平均大小差异显著(|U|=130.00,n1=n2=6,P0.05)。社群分离指数平均值为0.09±0.06,发情期较低,非发情期较高。 2、集群大小和类型对海南坡鹿警戒行为的影响 猴猕岭野放海南坡鹿集群大小对采食百分比有极显著影响(F8,002=119.343,P0.001)。集群大小对群扫描百分比有极显著影响(F8,002=26.374,P0.001)。各组群采食与警戒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性(雄性群:R2=-1.000,P0.001;雌性群:R2=-1.000,P0.001;母仔群:R2=-1.000,P0.001;混合群:R2=-0.975,P0.001)。 3、野放海南坡鹿的生境选择 野放海南坡鹿喜欢次生热带雨林和草地;选择郁闭度和灌木盖度低而草本盖度高的生境;选择低海拔、坡度平缓、半阴半阳、下坡位或山脚平地、接近水源、人为干扰小的生境。 4、野放海南坡鹿的生境评价 猴猕岭野放海南海南坡鹿最适宜栖息区域的面积占10.17%,适宜海南坡鹿栖息的区域面积占28.29%,一般栖息生境占20.50%,不适宜栖息生境占41.04%。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湘涛;;海南坡鹿摆脱灭绝厄运[J];科技导报;2007年17期
2 袁喜才;邓汉伟;;珍稀的热带鹿种——海南坡鹿[J];大自然;1997年06期
3 宋延龄;为海南坡鹿搬家[J];小哥白尼(野生动物画报);2005年08期
4 袁喜才,刘晓明,王骏,符国瑷,李善元;海南坡鹿食性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0年01期
5 宋延龄;坡鹿 琼岛精灵[J];森林与人类;2005年09期
6 宋延龄;;海南坡鹿真的安全了吗?[J];大自然;2006年06期
7 袁喜才,陈万成,李善元;海南坡鹿活动习性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8 李治深,周圻;论海南坡鹿的保护及对策[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3期
9 邵金平;海南坡鹿简介[J];生物学教学;2001年01期
10 李善元;;海南坡鹿的习性[J];大自然;1994年03期
11 吴英华,李治深,韩新畴,曾纪锋,周圻,李善元,云昌义,冯勇;海南坡鹿生理生化正常值的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12 韩联宪;;海南大田访坡鹿[J];大自然;2006年02期
13 胡楫;;走近海南坡鹿[J];知识就是力量;2009年12期
14 莫燕妮;海南坡鹿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测定及其意义[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3期
15 宋延龄;两种食性研究方法在海南坡鹿食性研究中的比较[J];兽类学报;1997年02期
16 史海涛,王勤军,叶芳云;海南坡鹿的兴衰与反思[J];生物学通报;2000年10期
17 袁喜才;王韩生;王宝琳;李善元;;用山羊哺乳坡鹿幼仔[J];大自然;1986年03期
18 袁喜才,卢成华,云大兴,莫燕妮,陈康;海南坡鹿半散放饲养管理[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7年01期
19 徐龙辉;;为了目睹“仙鹿”的风采[J];环境;1998年02期
20 宋延龄,李善元;海南坡鹿围栏种群动态与食物资源关系的初步分析[J];兽类学报;199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延龄;曾治高;;保护区在濒危物种保护中的关键作用——以海南坡鹿为例[A];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Ⅵ—第六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宋延龄;曾治高;;海南坡鹿雌鹿的繁殖特征[A];野生动物生态与管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刘飞;;海南坡鹿春季昼间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A];第五届广东、湖南、江西、湖北四省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徐卫华;欧阳志云;蒋泽银;郑华;;大相岭山系大熊猫生境评价与保护对策研究[A];第二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栾晓峰;李迪强;;中国野生东北虎生境评价和保护优先性分析[A];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倪永明;李湘涛;;北戴河地区鹆行目鸟类生境动态变化特征分析[A];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第三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顾志宏;金崑;孟宪林;;白河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生境评价[A];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第三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李玉春;张利存;蒙以航;晏学飞;;不同生境条件下海南坡鹿性别分离的对比研究[A];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第四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于长青;邢林;;我国濒危兽类现状及保护对策[A];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10 王昱;蔡勤辉;;广州动物园可持续发展思考[A];中国公园协会2011年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周圻;草本和灌木类饲草的营养价值与海南坡鹿对饲草选择性的关系[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2 张明海;基于3S技术的马鹿生境破碎化及其生态影响的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3 王文;小兴安岭林区黑熊食性、家域和生境生态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4 刘群秀;藏狐的活动规律、家域特征及生境选择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双玲;贵州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家域和生境特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6 袁力;土地格局时空变化对扎龙湿地鹤类生境影响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7 周绍春;东北虎及其猎物的种群大小、生境选择与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8 金学林;秦岭大熊猫生存状态的监测参数体系建立及其应用[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冰;野放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的行为格局与生境评价[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楼暨康;海南坡鹿Ⅱ类MHC基因cDNA的分离[D];浙江大学;2012年
3 董德;海南坡鹿退化栖息地改造方法的初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4 刘飞;哺乳期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昼间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5 蒙以航;海南坡鹿的活动时间分配及其活动预算假说的验证[D];海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利存;不同生境条件下海南坡鹿性别分离的对比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孔令明;海南坡鹿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及在鹿科动物系统演化过程中的地位[D];山东大学;2010年
8 申明霞;海南特色动物cDNA文库构建及文库筛选[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罗翀;秦岭山系重要保护哺乳动物生境评价与保护对策[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王秀磊;普氏原羚生境的景观动态与适宜性评价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范南虹;海南坡鹿:从濒危到新生[N];海南日报;2009年
2 王雪;海南坡鹿首次野放[N];中国绿色时报;2003年
3 梁振君 卞王玉珏 陈招万;22头海南坡鹿野放猴猕岭[N];海南日报;2004年
4 梁振君;224只海南坡鹿迁出大田[N];海南日报;2005年
5 王雪;海南坡鹿增至1000多头[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6 记者 陈祖洪 海南日报记者 侯小健;海南坡鹿艰难“爬坡”[N];中国环境报;2000年
7 记者 梁振君;海南坡鹿只活十余年[N];海南日报;2005年
8 陈超 梁振君;海南坡鹿突破1600头[N];海南日报;2006年
9 邓建华范南虹;海南坡鹿增至1785头[N];海南日报;2007年
10 梁振君 吉进宁 卞王玉珏;海南坡鹿增至1000多头[N];海南日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