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降解生氰糖苷的工程菌株构建与亚麻籽发酵脱毒研究
【摘要】:亚麻籽为一年生亚麻科草本植物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的种子,是世界十大油料之一。亚麻籽因富含α-亚麻酸和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及木酚素而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提高记忆力、降血脂血糖和抗肿瘤等保健功效。亚麻籽粕是亚麻籽榨油后副产物,它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是优质的畜禽饲料和食品添加剂。然而,亚麻籽中含有生氰糖苷,它在β-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可生成剧毒的氢氰酸。显然,亚麻籽中生氰糖苷的高效去除已成为亚麻籽开发利用时必须突破的关键技术问题。
前人虽已建立多种去除亚麻籽中生氰糖苷的脱毒方法,如水煮法、烘烤法、微波法和溶剂提取法,但与传统的物理和化学脱毒方法相比,生物发酵脱毒法具有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等优点,并已被成功用于木薯生氰糖苷等的脱毒。然而,迄今为止尚未见到采用全生物发酵脱毒法去除亚麻籽中生氰糖苷的相关研究报道。
作者在系统调研有关亚麻籽脱毒文献的基础上,选择对亚麻籽生氰糖苷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人肝脏β-葡萄糖苷酶和对氰根具有水解吸收作用的氰化物降解细菌Bacillus sp. CN-22的氰化物水合酶,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成功构建了能同时分泌表达Bacillus sp. CN-22菌的氰化物水合酶和人β-葡萄糖苷酶的毕赤酵母工程菌株;在此基础上诱导该工程菌表达氰化物水合酶和β-葡萄糖苷酶,获得可用于亚麻籽脱氰的酶制剂及发酵脱毒的最优化条件,并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成果:
(1)在降氰细菌Bacillus sp. CN-22降解氰化钾溶液的过程中,通过分析甲酸盐、甲酰胺、氨气和氰根浓度的变化以及NADPH对氰化钾降解速率的影响,获知氰化物水合酶为该细菌的主要氰化物降解酶。
(2)以Bacillus sp. CN-22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成功扩增得到氰化物水合酶基因(Ch);并以质粒pPIC9K为表达载体,成功构建出毕赤酵母分泌表达载体pPIC9K-Ch。
(3)以人肝脏组织总RNA为模板,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扩增获得人β-葡萄糖苷酶基因(Glu);并以质粒pPIC9K为表达载体,构建得到毕赤酵母分泌表达载体pPIC9K-Glu。
(4)将毕赤酵母胞外分泌型表达载体pPIC9K-Ch和pPIC9K-Glu依次转化毕赤酵母GS115和重组菌株GS115-Ch的感受态细胞,通过载体与基因组DNA同源重组,首次成功构建可同时体外分泌表达氰化物水合酶和人β-葡萄糖苷酶的毕赤酵母工程菌株GS115-Ch-Glu。
(5)以甲醇诱导表达目的蛋白氰化物水合酶和β-葡萄糖苷酶;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毕赤酵母工程菌株GS115-Ch-Glu的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为0.5%甲醇、30°C、200rpm诱导表达48h;在该条件下,氰化物水合酶和β-葡萄糖苷酶分别占上清液总蛋白含量的8.9%和12.5%。
(6)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以亚麻籽生氰糖苷降解率和氰根残留浓度为响应值,对亚麻籽发酵脱毒体系和发酵脱毒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25.0g亚麻籽,1.27g酶制剂,8.0g灭菌水,MgCl_2和MnCl_2各50mg于250mL广口锥形瓶内充分混合的脱毒体系下,将起始pH值调至6.3,当温度为46.8°C时,在密封静置发酵体系中脱毒48h后,亚麻籽中的生氰糖苷降解率高达99.26%,氰根残留量可降至0.015mg g~(-1)。
(7)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技术对发酵脱毒前后的亚麻籽样品中木酚素和脂肪酸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发酵脱毒前后亚麻籽样品中木酚素和脂肪酸含量无显著差异;这进一步证明本文所建立的全生物发酵脱毒方法不仅能高效去除亚麻籽中的生氰糖苷,而且还能有效保护亚麻籽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在脱毒过程中免遭破坏。
|
|
|
|
1 |
胡晓军,郭忠贤,赵毅;亚麻籽油降血脂作用的研究[J];粮食加工;2005年03期 |
2 |
黄庆德,刘列刚,郭萍梅,黄凤洪;亚麻籽油降脂作用的实验研究[J];食品科学;2004年03期 |
3 |
陈元,杨基础;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亚麻籽油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1年03期 |
4 |
石永峰,戴红霞;给大白鼠饲喂亚麻籽油和亚麻籽粉的脂类效应[J];四川粮油科技;1996年02期 |
5 |
陈元,杨基础;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亚麻籽油的研究[J];化学工程;2003年01期 |
6 |
李高阳,丁霄霖;亚麻籽油中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J];食品与机械;2005年05期 |
7 |
许晖;孙兰萍;李善菊;张斌;;超声波辅助提取亚麻籽油的工艺条件优化[J];中国粮油学报;2009年07期 |
8 |
赵芳;李桂华;罗世龙;;葡萄籽油和亚麻籽油储藏期间氧化对功能性成分影响[J];粮食与油脂;2011年05期 |
9 |
王俊国;王新宇;;亚麻(籽)油的精炼技术研究[J];粮油加工;2007年01期 |
10 |
王常青;任海伟;张国华;;亚麻籽油精炼过程中脂肪酸和V_E的变化分析[J];中国油脂;2008年03期 |
11 |
刘利晓;徐彬;王琳燚;魏凤仙;李绍钰;赵晓青;郝国庆;舒畅;张发旺;;日粮中添加亚麻籽油提高鸡肉中n-3PUFA含量的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9年04期 |
12 |
王文侠;张慧君;任健;陈经武;;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亚麻籽油的生产工艺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9年07期 |
13 |
张怀珠;王立军;彭涛;;无糖苦荞苏打饼干的工艺研究[J];食品工业;2010年01期 |
14 |
A.G.Green;金卫;;籽油中亚麻酸含量极低的一个亚麻突变体基因型[J];核农学通报;1988年01期 |
15 |
杜双奎;于修烛;王青林;张利娟;李志西;;超声波辅助提取亚麻籽油的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9年04期 |
16 |
吴素萍;;亚麻籽中α-亚麻酸的保健功能及提取技术[J];中国酿造;2010年02期 |
17 |
郭忠贤,赵毅,苏占明,赵萍;亚麻籽油的开发利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5年04期 |
18 |
陈晶;许时婴;;亚麻籽油的水酶法提取工艺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7年02期 |
19 |
吴丽萍;李宏宇;陈雪峰;;亚麻籽油脱色工艺的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年12期 |
20 |
马文鹏;任海伟;;亚麻籽油精炼过程中HACCP安全体系的构建[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