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AL-1单用及联合用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曾祥萍  
【摘要】:目的 穿心莲内酯(Andro)是中药穿心莲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抗菌、抗肿瘤、降糖以及其它药理活性。AL-1是我们设计合成的全新穿心莲内酯衍生物之一,前期抗菌活性研究发现它可以抑制铜绿假单胞菌(PA)生物膜的形成和减少其毒力因子的产生。本研究在前期实验基础上,将单独应用以及同临床上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有良好疗效的链霉素、阿奇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和磷霉素联合应用,深入探讨AL-1单独及联合用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理,希望获得具有独特作用机理的全新抗菌药物,并为指导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联合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1.应用标准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AL-1、Andro、穿琥宁、链霉素、阿奇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和磷霉素最低抑菌浓度,分别观察其对铜绿假单胞菌生长的影响; 2.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定性观察AL-1单独及联合用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3.应用结晶紫染色法定量测定AL-1单独和联合用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过程的影响; 4.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定性研究AL-1单独及联合用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胞外多糖分布和存在状态的影响; 5.应用硫酸-苯酚法定量测定AL-1单独及联合用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胞外多糖的作用,探讨AL-1抑制生物膜形成的作用机理; 6.应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测定AL-1单独及联合用药后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绿脓菌素和蛋白水解酶活性的情况,探讨AL-1单独及联合用药对铜绿假单胞菌QS系统的作用。 结果 1.天然Andro和其衍生物穿琥宁(CA)对铜绿假单胞菌均无直接抗菌活性,但我们合成的新化合物AL-1在一定程度上却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 2.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AL-1可以抑制铜绿假单胞菌表面纤维连接结构的形成和黏液的分泌,阻止成熟生物膜的形成;与阿奇霉素等抗生素联合用药后,载体表面菌体黏附明显减少,没有粘液样物质产生,细菌多呈散在分布。 3.AL-1单独应用可以显著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其抑制作用较相同浓度的Andro更强;AL-1联合阿奇霉素等抗生素后,其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作用显著增强。 4.染色后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AL-1可以减少铜绿假单胞菌产生胞外多糖,菌落分布稀疏,其作用显著强于等浓度的Andro;AL-1联合阿奇霉素等抗生素后对细菌胞外多糖的形成、分布产生的影响较它们单独使用时更加明显。 5.AL-1以及阿奇霉素、环丙沙星等抗生素单独作用后,铜绿假单胞菌单位细菌所分泌的胞外多糖均明显减少;当AL-1与抗生素联合用药后,其对胞外多糖蛋白复合物形成的抑制作用显著强于单独使用AL-1及其它抗生素的作用。 6.AL-1可以显著降低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因子绿脓菌素的产生和蛋白水解酶的活性;AL-1联合阿奇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和红霉素对绿脓菌素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加;AL-1联合阿奇霉素、环丙沙星和红霉素还能明显降低蛋白水解酶的活性。 结论 穿心莲内酯衍生物AL-1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而其亚抑菌浓度时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与阿奇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磷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联合用药后,对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有协同作用。 AL-1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产生胞外多糖,阻碍其聚集形成微菌落,干扰其群体感应密度系统,抑制毒力因子绿脓菌素产生和蛋白水解酶的活性,而且其作用强于母体化合物穿心莲内酯,与阿奇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等抗生素联合用药,还能协同产生抑制作用。说明我们合成的AL-1可能是通过以上几种途径发挥其生物膜抑制作用的,并且有望成为临床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迁,王睿,方向群,刘又宁,黄蓓;罗红霉素与氟罗沙星联合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1999年10期
2 何林,张立军,李勇,吴劲松,卢月梅,黄金才,龚文波;22种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抑菌浓度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1999年06期
3 闫琳;复达欣、罗红霉素联合治疗呼吸衰竭并铜绿假单胞菌肺内感染5例[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5期
4 裴斐,胡文斌;细胞信号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3年06期
5 黄昕,易霞云,吴安华,吕一欣,冯丽;ICU病房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年19期
6 康梅,韩琳琳,陈慧莉,简军,过孝静,吕晓菊;危重监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4年05期
7 胡晓梅,胡福泉;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基因表达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4年03期
8 王丹丹,孙铁英;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4年06期
9 陈林娜,刘玲,李波,周立琴,王春香;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铜绿假单胞菌体外抗菌活性的观察[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5年02期
10 贾梅香,杨蕾,李珍大,张小卫,王卫萍,邵海枫;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5年04期
11 李红玉,潘昆贻,伍锡泉,钟日辉;1999~2003年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变迁[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年08期
12 吴爱武,李红玉;院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金属酶的检测及分析[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3 隋达伟,徐艳;38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研究[J];吉林医学;2005年10期
14 殷秀贞,时萍,彭红艳,姜思通;148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例的耐药监测和用药分析[J];中国药房;2005年18期
15 王杰;周建英;俞云;;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研究[J];浙江医学;2005年11期
16 方晓红;张绪利;;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年01期
17 杨维青;石磊;尹晓琳;李心晖;谢轶;程曦;曾蔚;殷长甫;贾文祥;;不同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第一类整合子和整合子相关基因盒的分布[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年01期
18 邓丽华;许美荣;胡丽萍;;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基因的研究[J];临床检验杂志;2006年04期
19 张芳;尹德明;车殿茹;;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特点分析[J];医药世界;2006年06期
20 李玉强;;480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J];临床医学;2006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天恩;何志捷;邓义军;黄子通;蒋龙元;;ICU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药物敏感监测[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复苏中毒学术论文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陈亚红;姚婉贞;刘振英;张晓伟;;2000至2005年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变迁及耐药性[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3 张丽霞;张立;杜佰风;冯爽;;162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11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4 唐爱琴;王小娜;范玲玲;;86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5 沈继录;朱德妹;;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多药外排泵机制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6 何晓锋;曹晋桂;张虎;马文杰;吴镝;焦力群;王敏;方鉴;;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变化及其DNA多态性分析[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五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8年
7 窦懿;;烧伤病房11年抗菌药物使用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变化[A];全国烧伤早期处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殷少军;何礼贤;瞿介明;欧周罗;胡必杰;王葆青;陈雪华;;免疫受损宿主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时趋化因子基因表达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詹毅;余兰;;老年病科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调查[A];生命科学与微生物专辑[C];2004年
10 倪明;田德英;宋佩辉;余冰;陈红云;李霞;;DNaseI对非黏液型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林;铜绿假单胞菌内在耐药性相关基因的筛选及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陈一强;绿原酸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体内外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3 王杰;中国部分地区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俞莺;常压低温等离子体对小鼠伤口定植绿脓杆菌的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陈媛媛;粘附分子MAdCAM-1/VCAM-1在奶牛乳腺炎作用中的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王平;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致病特征及Quorum Sensing系统调控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魏殿军;临床分离菌株耐药性分析及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探讨[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8 胡洪波;机械通气新生儿铜绿假单胞菌定植或/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叶露;pvdQ基因在人肠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作用以及对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影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单志英;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早期相关基因的研究[D];南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祥萍;AL-1单用及联合用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魏志华;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exAB-OprM主动外排系统的耐药作用及其调控基因mexR的突变情况[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3 李良;铜绿假单胞菌主动外排系统MexAB-OprM与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关系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4 林丽华;大蒜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干预作用及机制初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5 段佳丽;铜绿假单胞菌中影响RsmA调节基因的筛选及调节途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汪浙炯;PhoQ/PhoP与外膜蛋白OprH在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耐药性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D];浙江大学;2011年
7 郭生玉;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肺感染模型的建立及抗生素干预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8 吴雷;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细菌耐药性及预后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9 章喻军;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耐药和保护原功能蛋白组学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麻琼丽;产脂肪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产酶条件优化[D];海南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振岭;铜绿假单胞菌耐药问题严重[N];中国医药报;2002年
2 李曙平;铜绿假单胞菌 老年病房的主要致病菌[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3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检验科 胡志东;关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N];健康报;2009年
4 林红燕 叶晓光;医院革兰阴性杆菌耐药变化规律研究[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5 驻沪记者 张莉;先声药业重拳出击高端抗生素[N];医药经济报;2008年
6 北京朝阳医院 张洪玉教授;生物被膜病在作怪[N];健康报;2000年
7 王选锭;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抗生素治疗(二)[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8 记者匡远深;警惕重症患者使用呼吸机感染肺炎[N];健康报;2009年
9 ;中药研究专辑(27)[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10 翁心华 卢洪洲;耐药菌感染治疗药物的选择[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