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河口湿地沉积物中氮磷的赋存形态及反硝化作用研究
【摘要】:本文以珠江河口地区典型湿地类型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珠江河口淇澳岛红树林区域表层及次表层湿地沉积物中氮的赋存形态及其反硝化作用强度;研究了上横沥、下横沥及横沥蕉门水道湿地沉积物磷的赋存形态以及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特性,并初步探讨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及上覆水盐度对磷吸附特性的影响。结论如下:
对淇澳岛的沉积物及其间隙水中的氮的赋存形态进行测定,光滩区表层和次表层沉积物中总氮含量分别在973~1147mg/kg及1025~1127mg/kg之间变化,总氮中无机氮的含量由高到底分别为NH4+-NNO3--NNO2--N,其中氨氮含量占无机氮总量的85%以上,而有机氮含量占总氮含量的96%以上。沉积物及其间隙水中的有机氮占总氮的比例较大,无机氮所占比例较小,而NH4+-N占无机氮的比例较大。在盐度对沉积物-上覆水界面NH4+交换行为的影响实验中得出:在盐度由1‰到3‰的变化过程中,NH4+由沉积物进入水体;在盐度由3‰到6‰的变化过程中,NH4+由水体进入沉积物。红树林和光滩的反硝化强度平均为276.2mg·kg-1·h-1和237.5mg·kg-1·h-1,表层和次表层的反硝化强度平均为250.7mg·kg-1·h-1和263.0mg·kg-1·h-1,淇澳岛的红树林的反硝化强度明显大于光滩的反硝化强度,次表层的强度明显强于表层。
采样点总磷平均含量在527.18-748.89μg/g之间变化,总磷含量由低到高排列为527.18μg/g(下横沥)642.91μg/g(上横沥)748.89μg/g(横沥蕉门汇合处),采样点中无机磷的形态均以钙磷结合态为主,占无机磷总量的60%左右。沉积物中磷的垂直分布结果表明,上横沥和下横沥柱状沉积物中,各层磷的存在形态均以钙结合态磷为主,Ca-POrg-PFe/Al-PLsor-P。横沥与蕉门汇合处柱状沉积物中,各层磷的存在形态以有机磷为主,Org-PCa-PFe/Al-PLsor-P,约占TP的40%左右。
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能较好的符合Langmuir方程式。吸附主要发生在前11h之内,24h基本达到平衡。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速率在0-0.5h内达到最大值。下横沥30-40cm处沉积物吸附容量最大,下横沥、上横沥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容量相当,但上横沥表层沉积物吸附磷的产物更稳定。吸附特性受粒径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呈现正相关。
|
|
|
|
1 |
南蓬,龚复俊,王国亮,吴晓军;湖北省豆类植物种子硒含量的测定及赋存状态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7年03期 |
2 |
董德明,路永正,李鱼,李海龙;吉林省部分河流与湖泊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规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1期 |
3 |
魏俊峰;陈洪涛;刘鹏霞;李荣华;于志刚;;长江悬浮颗粒物中磷的赋存形态[J];水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
4 |
白研;朱杰科;林泽庆;叶子明;;海藻中总硒含量及各赋存形态的分布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0年04期 |
5 |
徐旭,蒋旭光,何杰,严建华,池涌,岑可法;煤中氯的赋存形态与释放特性的研究进展[J];煤炭转化;2001年02期 |
6 |
张驰;刘信平;周大寨;唐巧玉;;玄参中硒的赋存形态及分布研究[J];食品科技;2006年09期 |
7 |
周琳;曾英;倪师军;张成江;;成都经济生态区大气降尘中镉赋存形态的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06年04期 |
8 |
刘玉燕;苗君;刘伟;;昌吉市城市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探讨[J];昌吉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
9 |
刘月利;赵振华;夏立玲;刘娟;江莹;;秦淮河沉积物中重金属赋存特征及风险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
10 |
林小英;温仁贵;;城市污泥中重金属形态分析及去除方法探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
11 |
王军广;赵志忠;赵广孺;张忠伟;王鹏;;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其存在形态研究进展[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
12 |
冯秀娟;阎思诺;邓顺;朱易春;;钨矿矿区土壤多种重金属含量及赋存形态研究[J];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1年02期 |
13 |
丁成;王世和;严金龙;许琦;;污灌湿地系统土壤-植物中铬的赋存形态研究[J];生态环境;2005年06期 |
14 |
张驰;刘信平;周大寨;贵国强;朱玉昌;;营养元素硒在富硒玉米中的赋存形态及分布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年09期 |
15 |
张驰;刘信平;周大寨;唐巧玉;朱玉昌;陈金益;;富硒萝卜叶中的硒的赋存形态及分布研究[J];食品科学;2008年08期 |
16 |
向东山;;富硒小麦籽粒中硒分布规律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8年09期 |
17 |
王丽丽;刘敏;欧冬妮;常静;许世远;;上海城市地表灰尘重金属粒级效应与赋存形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
18 |
凤海元;苏庆平;龙小玲;黄旺银;;煤中低氯的测定及其赋存形态研究[J];煤;2010年01期 |
19 |
陈明全;周广柱;李寅明;张坤;;尾矿库土壤-植物系统中的重金属赋存规律[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
20 |
李勇,朱亮,王超;黑麦草对土壤中Cd不同赋存形态的吸收规律[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