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PU的一维热传导算法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由于GPU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器)具有巨大的运算潜力,其大数据量运算、浮点运算的优势,使得它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流行开来,许多研究者将传统的通用计算任务移植到GPU上运算。一般来说科学计算都是大数据量计算,所以常用到并行计算。但传统并行计算对硬件环境的要求较高,有时较难达到条件要求。同时,并行算法所用到的API比较复杂,不利于并行计算在科学计算中的运用。GPU并行计算既可在单机上实现并行计算又可以用于集群实现,而且性能比传统的并行计算高很多,一般来说GPU在单机上实现的效率就可与之前的集群并行计算效率相媲美。
本文以探索GPU大规模并行通用计算的运用模式为目标,从传统热传导问题入手,设计了一个轻量级热传导串行算法,并将此算法在GPU上的实现并行化。在GPU中将粒子按照数目规模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执行一步共享内存中数据同步一次。200000步后计算结果数据传回CPU,计算出每个粒子的平均热流量。
本文中主要创新点是设计了一个轻量级一维热传导串行算法并将其优化成基于GPU的并行算法。目前的热传导算法一般是传统的串行算法或是效率不高的MPI并行算法,本文是首次将GPU并行计算运用于热传导计算这个方向。最后本文在CUDA平台下验证了一维热传导GPU并行算法相对于传统串行算法在最优情况下时间效率方面提高了近900倍,并随着粒子数的增加而加速提高。
|
|
|
|
1 |
孙家昶;并行计算环境与数值并行算法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1995年02期 |
2 |
雒战平,刘之行;有限元并行计算的MPI程序设计[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8期 |
3 |
苑明哲,于海斌,周悦;流水线型并行控制器[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4年04期 |
4 |
李俊照,罗家融;基于linux集群的并行计算[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4年11期 |
5 |
刘羽,卢振晓,邱南辉;基于PVM的机群实验系统的建立及应用[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6 |
武俊生,谢桂芳;浅谈“并行计算”与COW实践[J];电力学报;2005年02期 |
7 |
边根庆,邵必林,魏小宁;基于CDT的几乎同态问题探讨[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5年08期 |
8 |
葛德彪;杨利霞;;各向异性介质FDTD分析及其并行计算[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6年04期 |
9 |
蒋鹏;;块对角线性方程组的一种分布式并行迭代算法[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
10 |
高家全;何桂霞;;并行遗传算法研究综述[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
11 |
宋宇鲲;高明伦;邓红辉;王锐;胡永华;;DReAC:一种新型动态可重构协处理器[J];电子学报;2007年05期 |
12 |
刘巧英;乔玉兰;孙玉强;;并行技术领域中调度算法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05期 |
13 |
宋君强;龚西平;张理论;赵文涛;吴建平;;细长矩阵的块正交化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0年04期 |
14 |
杨文有;;基于MPI的动态负载均衡任务分配方法设计实现[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
15 |
刘智良;;差分打靶法中的并行计算[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1982年03期 |
16 |
费景高;并行显式Runge-Kutta公式的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1994年05期 |
17 |
邹华胜,周志刚,李瑛;面向对象并行计算模型的分析与应用[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
18 |
刘勇,朱国强;基于TCP/IP的网络并行计算的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0年08期 |
19 |
;’2001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学术会议征文通知[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1年05期 |
20 |
;2003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学术会议(DPCS2003) 征文通知[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2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