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基质中Yb~(3+)/Nd~(3+)离子的发光和敏化作用的研究
【摘要】:稀土Yb~(3+)/Nd~(3+)掺杂无机材料的近红外发光具有穿透深度大、发射带窄、Stokes位移大、荧光寿命长、背景小等优点,在荧光免疫分析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因其近红外发光强度弱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而通过敏化离子和基质与Yb~(3+)/Nd~(3+)之间的能量传递是提高其近红外发光强度的两种重要方式。Bi~(3+)[Xe]6s~2,具有6s~2基态和6s6p第一激发态,极易发生形变;Bi~(3+)的荧光发射峰依赖基质晶格而具有从紫外到红外的大幅度的变化,该跃迁具有高效的吸收和发射,因而Bi~(3+)也是一种优良的敏化离子。因此,本文致力于研究通过基质和敏化离子Bi~(3+)与Yb~(3+)/Nd~(3+)之间的能量传递提高材料的近红外发光强度。具体实验内容有:
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Na_2Ca_4(PO_4)2SiO_4:Eu~(3+),Bi~(3+)发光材料,研究了助熔剂H_3BO_3、二次煅烧时间和稀土掺杂量等制备条件对样品发光性质的影响,发现Bi~(3+)的共掺杂可以通过能量传递大幅提高Eu~(3+)的发光强度,在1200°C助熔剂H_3BO_3加入量为样品质量的3.8%时可得到更有利于发光的α-NCPS基质,适宜的二次煅烧时间为1.5h,当Eu~(3+),Bi~(3+)的摩尔分数分别为4%和1%时,粉体具有最强的红光发射。
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Na_2Ca_4(PO_4)2SiO_4:Eu~(3+),Yb~(3+)和Na_2Ca_4(PO_4)2SiO_4:Nd~(3+)近红外发光材料,研究了稀土掺杂量对样品近红外发光强度的影响。在Na_2Ca_4(PO_4)2SiO_4:Eu~(3+),Yb~(3+)体系中,发现Eu~(3+)的掺入可提高Yb~(3+)的近红外发光强度,Eu~(3+)和Yb~(3+)的最佳掺杂量分别为4%和1%,分析了Eu~(3+)与Yb~(3+)的能量传递机理:Eu~(3+)向Yb~(3+)的量子剪裁能量传递,且对Yb~(3+)的近红外发光有敏化作用。在Na_2Ca_4(PO_4)2SiO_4:Nd~(3+)体系中,当Nd~(3+)的掺杂量为2%时,样品具有最强的近红外发光。
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MMoO4:Yb~(3+),Bi~(3+)(M=Ca, Sr, Ba)近红外发光材料,发现该系列基质中Bi~(3+)可以有效地将能量传递给Yb~(3+),敏化Yb~(3+)的近红外发光。研究了煅烧温度、煅烧时间和稀土掺杂量等制备条件对样品发光性质的影响。在CaMoO_4基质中,最佳制备条件为煅烧温度700°C、煅烧时间1h和Yb~(3+)、Bi~(3+)的掺杂量分别为4%、4%;在SrMoO_4基质中,最佳制备条件为煅烧温度1200°C、煅烧时间1h和Yb~(3+)、Bi~(3+)的掺杂量分别为3%、2%;在BaMoO4基质中,最佳制备条件为煅烧温度700°C、煅烧时间1h和Yb~(3+)、Bi~(3+)的掺杂量分别为3%、3%。CaMoO_4:Yb~(3+),Bi~(3+)中Bi~(3+)与Yb~(3+)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较其他两种基质高很多。
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YVO_4:Yb~(3+),Bi~(3+)和YVO_4:Nd~(3+),Bi~(3+)近红外发光材料,研究了Bi~(3+)的掺入对YVO_4:Yb~(3+)/Nd~(3+)发光光谱的影响和近红外发光的敏化作用。发现Bi~(3+)的掺入不仅大大增强了样品中Yb~(3+)/Nd~(3+)的特征近红外发光强度,同时使YVO_4:Yb~(3+)/Nd~(3+)最强激发峰位红移、激发光谱的范围变宽,并初步讨论了VO43-, Bi~(3+)和Yb~(3+)/Nd~(3+)间的能量传递机理。在YVO_4:Yb~(3+),Bi~(3+)体系中,可能的能量传递过程:VO43-→Bi-O、V-O→Yb~(3+)的能量剪裁,能量传递效率高达171%。在YVO_4:Nd~(3+),Bi~(3+)体系中,可能的能量传递过程:VO43-→V5+-Bi~(3+)→Nd~(3+),能量传递效率高达88%。
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Sr2CeO4:Yb~(3+)/Nd~(3+)近红外发光材料,研究了制备条件对样品近红外发光的影响。初步探讨了在Sr2CeO4:Yb~(3+)/Nd~(3+)中基质对Yb~(3+)/Nd~(3+)的能量传递机理:fLS)→Yb~(3+)-O~(2-)/Nd~(3+)-O~(2-)→Yb~(3+)/Nd~(3+),②CeO_4~(4-)(MLCT)→Yb~(3+)/Nd~(3+)。
|
|
|
|
1 |
马义,闫阔,杨波,夏上达;掺杂稀土离子发光动力学模型[J];物理学报;1999年07期 |
2 |
颜斌;张翔清;赖华生;陈宝玖;王晓君;;Tm~(3+)单掺杂及Tm~(3+),Dy~(3+)共掺杂YP_(1-x)V_xO_4荧光粉的光谱性质(英文)[J];发光学报;2007年04期 |
3 |
王磊;张霞;郝振东;骆永石;王笑军;张家骅;;Y_3Al_5O_(12):Ce~(3+),Cr~(3+)和Y_3 Al_5 O_(12):Ce~(3+),Pr~(3+),Cr~(3+)荧光粉体系中的能量传递[J];发光学报;2011年05期 |
4 |
张凤金;彭文芳;李志威;杨创涛;孟建新;;Sr_2MgSi_2O_7∶Eu,Nd体系中Eu~(2+)向Nd~(3+)的能量传递[J];稀土;2011年05期 |
5 |
何志毅,郝志然;SrB_4O_7中Sm~(2+)的发光及Eu~(2+)、Sm~(2+)之间的能量传递[J];中国稀土学报;1992年03期 |
6 |
杜小军,蒋荣庆;大直径潜孔锤冲击能量传递模拟试验研究[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1996年06期 |
7 |
刘峻峰,滕枫,徐征,侯延冰,李勇,徐怡庄,吴瑾光;一种新型稀土配合物Tb(m-benzoicacid)_3的发光特性的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4年05期 |
8 |
刘春棠,何大伟,李少霞,刘端阳,鲁成祝;稀土离子Ce,Tb掺杂硼磷酸锶荧光粉的发光性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年08期 |
9 |
章健;王士维;安丽琼;刘敏;陈立东;;980 nm LD激发下Yb~(3+),Er~(3+)∶Y_2O_3纳米晶粉体的上转换发光[J];发光学报;2005年06期 |
10 |
宋国利;孙凯霞;;ZnO:Er~(3+)纳米晶的制备及发光性质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年10期 |
11 |
邓召儒;杨盛谊;娄志东;孟令川;;BCP在多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作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年03期 |
12 |
李文先;石晓燕;孙晓军;孙雪莲;柴文娟;任铁;赵磊;;Tm~(3+)在二苯甲酰基甲基亚砜配合物体系中对Dy~(3+)的荧光增强效应(英文)[J];发光学报;2009年05期 |
13 |
庄国华;林剑峰;林林;施科桦;冯卓宏;郑志强;;Er~(3+)/Yb~(3+):KY(WO_4)_2晶体能量传递特性[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
14 |
王申伟;衣立新;丁甲成;高靖欣;郭逦达;王永生;;Si基CeO_2/Tb_4O_7超晶格薄膜发光特性的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年08期 |
15 |
许武,张新夷,徐叙瑢;ZnS:Mn~(2+),Sm~(3+)粉末材料中Mn~(2+)和Sm~(3+)之间的能量传递[J];发光学报;1983年02期 |
16 |
周映雪,李文连,邵铁峰,刘洪楷,许少鸿;CaS:Ce,Tb中Tb~(3+)到Ce~(3+)的能量传递[J];发光学报;1986年02期 |
17 |
袁慧君;塑料闪烁体基质到溶质的能量传递[J];发光学报;1988年01期 |
18 |
许武,张新夷,徐叙瑢;高压下ZnS荧光材料中锰与稀土的相互作用[J];中国稀土学报;1991年01期 |
19 |
何靳安,蒋丽金;光动力复合藻胆蛋白及其分子内能量传递现象[J];生物物理学报;1995年03期 |
20 |
赵福利,赵继全,郑锡光,何拥军,汪河洲;红藻藻胆体内部蛋白间的能量传递研究 Ⅲ.人工合成复合物R-PC/APC内的能量传递[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