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壳层与对称能
【摘要】:本文对中子星的形成过程、观测机制、组成成分、发展历史和研究意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中子星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现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以这些研究成果为基础,本文主要开展了两部分研究。
第一部分,在多体理论和量子场理论的框架下,利用相对论介子模型的平均场近似,探讨中子星壳层物质的核对称能与不可压缩系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耦合常数情况下,对称能都随着重子数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在固定自耦合常数d时对称能随着饱和密度下的不可压缩系数增大而增加。而固定自耦合常数c时对称能则随着饱和密度下的不可压缩系数增大而减小。分别固定耦合常数g v和g s时,对称能随着饱和密度下的不可压缩系数的改变基本没有变化。这表明,核子间的耦合常数对核对称能的影响比自耦合常数大。
第二部分,引入自洽的边界条件求解了非均匀介子场方程,并采用Thomas-Fermi近似来描述中子星壳层物质的物态方程。研究结果表明,中子星壳层物质的平均能量密度和压强随着核子数密度的增大而变大,粒子数密度和核子能量密度从晶胞中心开始减小。当粒子数密度n B增大时,晶胞的半径减小,当粒子数密度nB0.06fm3时,核子已经瓦解不复存在。以上结果与现有研究成果非常吻合,说明引入自洽的模型研究中子星壳层物质非常成功。
|
|
|
|
1 |
Oliver De Peyer,郝建纲;拖动时空[J];世界科学;2000年12期 |
2 |
王永久;彭秋和;;具有磁荷和磁矩的中子星的引力性质(摘要)[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1984年01期 |
3 |
吴雪君,须重明;快旋转中子星的相对论场方程的数值解[J];中国科学A辑;1996年03期 |
4 |
;金是从哪里来的[J];科学课;2002年Z1期 |
5 |
;科技月历[J];中国青年科技;2005年08期 |
6 |
曲钦岳,汪珍如,赵家炳;夸克-反常中子星[J];中国科学A辑;1983年02期 |
7 |
张君毅,裴寿镛;核子“直接URCA”过程发生的条件和中子星的冷却机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
8 |
彭芳,彭秋和,张丰收;新状态方程下中子星的性质[J];天文学报;2001年01期 |
9 |
谢贤;中子星被发现有强力磁场[J];飞碟探索;2003年05期 |
10 |
谢懿;;γ射线暴的一年[J];世界科学;2006年04期 |
11 |
徐仁新;;“双子”,中子与中子星——漫谈朗道与中子星[J];现代物理知识;2010年06期 |
12 |
曲钦岳;汪珍如;陆埮;罗辽复;;双星X射线源与中子星的自转减速[J];天文学报;1977年01期 |
13 |
戴子高,陆埮,彭秋和;中子星外壳层物理:Ⅰ.无磁场情形[J];天文学进展;1993年04期 |
14 |
张镇九;;中子星向夸克星发生相变的可能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1期 |
15 |
乔国俊,徐仁新;X射线脉冲星的理论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5期 |
16 |
曲钦岳,汪珍如,张和祺;Her X-1的硬X射线谱线[J];自然杂志;1979年11期 |
17 |
陶必友,颜骏,胡诗可,邱孝明;大统一模型与中子星温度分布的研究[J];天文学报;1995年04期 |
18 |
王德焴,毛定一;磁化中子星发射线的激射不稳定性理论[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88年02期 |
19 |
李文飞,张丰收,陈列文;中子星内部各组分比例剖面[J];科学通报;2002年04期 |
20 |
;新中子星可能由恒星核演化[J];科学世界;2004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