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CPT-11对腹腔巨噬细胞和B1细胞的长期毒性作用研究
【摘要】:目的:CPT-11(伊立替康)是治疗肠癌的一线化疗药物。腹腔巨噬细胞与B1细胞是腹腔内最重要的两类组织定居的固有免疫细胞,两者之间相互关联,共同维护胃肠固有免疫稳态。此前的研究发现,CPT-11对肠上皮和腹腔巨噬细胞有毒害作用。经CPT-11化疗后,药物对腹腔固有免疫细胞的损伤,以及损伤后后是否可以自我修复尚不清楚。为此,在本课题中我们进行了四方面的研究:其一,检测腹腔注射CPT-11对腹腔固有免疫细胞(包括腹腔巨噬细胞和B1细胞)表型和数量的影响;其二,同品系小鼠腹腔细胞和骨髓细胞过继到CPT-11腹腔给药处理后的小鼠后,检测后者腹腔巨噬细胞和B细胞的表型和数量;其三,CPT-11灌胃处理,对腹腔巨噬细胞和B细胞数量的影响;其四,检测CPT-11腹腔给药处理对抵抗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感染的免疫能力(生存率)的影响。旨在进一步明确CPT-11对固有免疫细胞的毒性作用,为有效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优化化疗方案提供实验参考数据。方法:1.动物实验:C57BL/6(6-8周龄)小鼠适应性养殖一周后,将小鼠分为3组,分别为Control组、Vehicle组和CPT-11组,其中CPT-11组腹腔注射CPT-11(200 mg/kg),Vehicle组注射等量溶剂,Control组不做处理。每组按药物处理时间分亚组,各亚组分别为6只小鼠。CPT-11处理当天记为day0。继续养殖,每天监测小鼠体重变化情况,分别在day3,day7,day14,day28,day56,分别取其腹腔细胞,经抗体标记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数量和表型。其中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表面标识分子为CD11b、F4/80和MHCⅡ,B细胞的表面标识分子为CD23和CD19。2.细胞实验:取小鼠腹腔细胞,种在玻璃底的dish(5×10~5 cell/dish)中,在37℃培养箱中培养2小时至贴壁,吸弃未贴壁细胞,利用免疫荧光显微技术检测腹腔巨噬细胞的表面标识分子CD11b,F4/80和胞内转录因子GATA6的表达情况。3.细胞过继移植:取同品系正常的小鼠腹腔细胞和骨髓细胞,分别过继到经腹腔注射CPT-11处理7天后的小鼠体内。过继后三周检测腹腔巨噬细胞和B细胞的数量和比例。4.细菌感染小鼠实验:小鼠分成3组,分别为Control组、Vehicle组和CPT-11组。Control组不进行任何处理,Vehicle组腹腔注射溶剂,CPT-11组腹腔注射200 mg/kg的CPT-11悬浊液。7 d后,把亚致死剂量(1×10~9 CFU)大肠杆菌活菌悬液。每隔6 h观察一次并且记录小鼠的生存情况,连续观察4天(总共观察96 h)。5.组织化学观察:将小鼠处死后,取出大小肠立即用4%的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后,用苏木精-伊红染色,用蔡司倒置显微镜,选择Zeiss Axio Observer D镜头彩色CCD拍照获取图片。结果:1.小鼠腹腔注射CPT-11后,其腹腔巨噬细胞表型为CD11b~+F4/80~(hi)GATA6~+的大腹腔巨噬细胞(LPMs)在一周内大量消失,但是14天后具有上述表型的细胞开始逐渐增加,说明该亚群细胞在自我恢复之中。然而,LPMs数量恢复的速度缓慢,停药后两个月(day56)LPMs的数量仅及Control或Vehicle对照小鼠LPMs数量的一半,说明CPT-11腹腔注射对腹腔巨噬细胞有明显毒性作用,并且恢复过程漫长。2.CPT-11腹腔给药后,腹腔内B1和B2细胞的数量明显下调。CPT-11处理3天后,小鼠体内B细胞比例占腹腔细胞总数的比例下降至3%。但是56天后小鼠腹腔细胞中B细胞在数量上几乎完全恢复正常。3.CPT-11腹腔注射处理一周后的小鼠进行同品系小鼠腹腔细胞和骨髓细胞过继移植。在上述细胞移植后21天,分析小鼠体内腹腔细胞的表型和细胞数量。结果显示,LPMs(CD11b~+F4/80~hii MHCⅡ~(low))的比例和数量与对照组(只经CPT-11处理的小鼠)相比都有明显增加;而CPT-11处理后移植骨髓细胞的小鼠,其LPMs与对照组相比在数量上虽然也有所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两种细胞过继移植小鼠中,其SPMs(CD11b~+F4/80~lowow MHCⅡ~(hi))的比例和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4.随后我们观察了CPT-11腹腔给药处理是否削弱小鼠抗细菌(大肠杆菌)感染的能力。CPT-11腹腔注射的小鼠,7天后腹腔注射大肠杆菌,与细菌感染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其存活率明显下降。5.CPT-11灌胃对小鼠腹腔细胞同样有损伤作用。小鼠经400 mg/kg CPT-11连续灌胃两次后,在day3检测到腹腔巨噬细胞(LPMs和SPMs)和B细胞的比例虽然没有明显减少,GATA6阳性细胞的比例也没有明显变化,但是腹腔细胞的总数与正常对照小鼠腹腔细胞总数相比减少了约三分之一。除此之外,小鼠经灌胃处理后从第四天开始陆续死亡,死亡前(day3)的解剖实验发现,其肠道上皮出现严重的水泡样病变。另一组实验采用400 mg/kg CPT-11灌胃一次后,与对照组小鼠相比,CPT-11处理的小鼠腹腔细胞总数在day7和day14也减少到~9×10~5(与Control组相比减少了大约三分之一)。以上结果说明口服CPT-11对腹腔固有免疫细胞的损伤作用(与腹腔注射相比)稍弱,但对肠道上皮的直接损伤作用很大。结论:CPT-11对腹腔巨噬细胞和B细胞有长期毒性,并且受损的腹腔巨噬细胞和B1细胞(属于固有免疫细胞)恢复过程较慢。过继移植同品系小鼠腹腔细胞可以加快腹腔固有免疫细胞的恢复,因此有望借此方法加速化疗病人腹腔固有免疫稳态的恢复过程。
|
|
|
|
1 |
赵彩珍;乔福元;;山莨菪碱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J];武警医学;2007年10期 |
2 |
赵彩珍;乔福元;;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腹腔巨噬细胞分泌功能的变化[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年02期 |
3 |
刘义,吕立群;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巨噬细胞释放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能力的变化[J];生殖医学杂志;2001年04期 |
4 |
王广庆,陈玉林;小鼠烧伤后腹腔巨噬细胞核因子κB的活化[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8年S1期 |
5 |
李成仁,蔡文琴,肖茂磊,杨忠,姚忠祥;P物质对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调节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调节[J];解剖科学进展;1999年04期 |
6 |
卞同华,王晓风,李晓玉;吗啡对腹腔巨噬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1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体外影响(英文)[J];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1995年05期 |
7 |
黄莺;毛惠琴;陈秉衡;;飘尘诱导腹腔巨噬细胞后表面Fc受体的变化[J];中国公共卫生;1987年03期 |
8 |
韩旭光,吴江声;小鼠实验性腹膜炎期间腹腔巨噬细胞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观察[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8年03期 |
9 |
高玉民,尹昕,朱秀雄;妊娠小鼠末梢血白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的数量变化[J];解剖学杂志;1988年04期 |
10 |
张永祥,邢善田,周金黄;枸杞子多糖及合并应用厌氧短棒杆菌菌苗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抑制肿瘤增殖活性的影响(英文)[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89年03期 |
11 |
周明华;赵丽萍;;人羊膜基膜对腹腔巨噬细胞、CCLM24黑色素瘤细胞和神经细胞生长的影响[J];解剖学杂志;1989年04期 |
12 |
万恩新;涂伯林;;卡介苗活化家兔肺泡巨噬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定量细胞化学比较研究[J];解剖学报;1989年S1期 |
13 |
;腹腔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对小鼠血发生的影响[J];青岛医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
14 |
童孟立,楼正青,王宇晖,翁宁,雷小华;黄芪改善腹透患者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1年11期 |
15 |
陈其奎,袁世珍;单克隆抗体对活化腹腔巨噬细胞抗胰腺癌作用的影响[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S1期 |
16 |
韩美君,姚淑娟,胡芳,王丽萍;创伤对小鼠抗感染能力及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
17 |
朱国标;李素华;丛桦;张克俊;;高温环境对腹腔巨噬细胞的影响[J];电子显微学报;1993年01期 |
18 |
姜志尧,郝天玲,周洁萍,张桂梅;腹腔巨噬细胞的获取、提纯及体外培养的研究[J];武汉医学院学报;1984年04期 |
19 |
牛勇;孙文平;江南;;可卡因对小鼠离体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J];刑事技术;2012年04期 |
20 |
张阳,王英丽,刘立华;腹腔巨噬细胞促进传代K_(562)细胞系的体外增殖[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2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