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现况及其危险因素和疾病负担研究
【摘要】:
目的
研究中国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现况及其危险因素,为开展老年跌倒的预防提供依据,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对中国老年人跌倒所致的伤害和疾病负担进行评价,提高人们对老年跌倒严重性和危害性的认识。
方法
以现场流行病学研究与流行病学数理模型研究相结合,对广东省广州市和山东省烟台农村地区老年人跌倒的发生情况、发生原因和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分析老年跌倒的直接经济损失和社会代价,并提出预防策略和控制意见。
结果
1.共调查了1443人,一年内发生跌倒296人,跌倒发生率为20.51%;多次跌倒116人,多次跌倒的发生率为8.04%。
2.男性发生率13.71%,女性发生率为26.92%,差别有统计意义(x~2=38.538,P=0.000)。农村中男性跌倒68人,发生率15.89%;女性144人,发生率为28.34%,差别有统计意义(x~2=20.580,p=0.000)。城市中男性跌倒28人,发生率10.29%;女性56人,发生率为23.83%,差别也有统计意义(x~2=16.710,p=0.000)。
农村跌倒212人,跌倒发生率为22.65%;城市中跌倒84人,跌倒发生率为16.57%,跌倒发生率在农村和城市的差别有统计意义(x~2=7.460,p=0.006)。两地的男性跌倒发生率差别有统计意义(x~2=4.398,p=0.036);而两地的女性跌倒发生率差别无统计意义(x~2=1.666,p=0.197)。
各年龄组的跌倒发生率差别有统计意义(x~2=87.611,p=0.000)。跌倒发生率随年龄而递增,80岁以上组跌倒发生率是60岁组的3.27倍;农村各年龄组的跌倒发生率差别有统计意义(x~2=83.077,p=0.000),80岁以上组跌倒发生率是60岁组的3.82倍;城市中80岁以上组跌倒发生率是60岁组的1.66倍,但各年龄组的跌倒发生率差别无统计意义(x~2=2.375,p=0.123)。
3.在农村室内发生的跌倒多于室外,在城市室外跌倒的发生率远高于室内。
115次N0.ZIO)跌倒后lmin内起身的,93次O2.52oV-smin起身,5叶 的
43次门 刀3%),超过 10min的为 35次门.24%)。
4.跌倒最常见的直接原因是绊倒、滑倒、踏空或坐空、腿发软。
5.393次跌倒中,220次G4.96%)造成创伤,部位以四肢最多见,其中软
组织挫伤 131次,皮肤擦伤 49次,24次导致骨折,城乡的跌伤情况分布差别不大。
67次(17刀5%)跌倒后需卧床休息。在农村受伤后寻求医疗处理的是 73人次
(25.52%),平均每次跌倒的医疗费用为108元。城市中受伤后需要接受医疗处理
是40人次(37.38%),平均每次跌倒的医疗费用为212元。
6.四种不同的因变量分别定义为“跌倒与未跌倒”,“多次跌倒与其它”,“一
次跌倒与未跌倒”,“多次跌倒与一次跌倒”;考虑农村和城市以及一级变量和或二
级变量情况下,共有16种危险因素结果。其中以因变量“跌倒与未跌倒”为主,
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是:在农村跌倒的危险因素为女性(OR=l.562,95%C.1.:
1.040—2.347)、跌倒史(OR=7.409,95%C.1.:4.770~11.510)、独居(OR=l.671,
95%C.I.:1.05lAf石57)、疾病数量多(OR=l.240,95%C.1.:1.010—1.522)、不良
症状数量多(OR=l.259,95%C.1.:l刀75~1.475)、健康自我评价差(OR=l.667,
95oC.I.:l.139一2.440)、年龄(O卜l.782,950C.I.:l.333~2.383)、单腿站立言
力下降(O卜l.1356,95oC.I.:l.013叶.815h 城市中跌倒的危险因素为女性
(OR=l.904,95%C.1.:l刀85—3.341)、跌倒史(OR=9.491,95%C.1.:5.270—17刀94)、
担心跌倒(OR—l石72,95%C.1.:1.187—1.355)、疾病数量多(OR=l.242,95%C.1.:
l刀18~1.517)、静态平衡能力下降(OR=l石82,95%C.1.:1.026~2.758)。
结论
1.城市和农村的跌倒发生率分别为16.57%和22石5%,与其它亚洲国家和地
区的跌倒发生率基本一致,低于西方国家。
2.造成损伤的跌倒比例为54.96%,估计全国每年老年人跌倒的直接经济损
失在 60亿人民币左右,跌倒的社会代价估计为 200—1000亿人民币,因此老年跌
倒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卫生问题。
3.农村比城市老年人群跌倒的危险因素多;采用一二级变量互相替换相得益
-3·
彰;“跌倒史”是各因变量下较为恒定的危险因素,有重要意义。
4.多个因变量分析结果显示“身体能力下降”和“健康情况差”是多次跌倒
的真正原因。
|
|
|
|
1 |
彭利军;任小红;;儿童意外伤害及干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09年12期 |
2 |
张安玉;;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的疾病负担分析——残疾调整生命年及其意义[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年05期 |
3 |
段纪俊;施侣元;;慢性病流行状况、趋势与误区[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5年04期 |
4 |
杨慧;郭晓雷;马吉祥;于保荣;徐爱强;;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及其疾病负担研究进展[J];预防医学论坛;2011年09期 |
5 |
张安玉,孔灵芝;减少危险,促进健康的生活——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4年04期 |
6 |
王洪国;陈红敬;钱军程;饶克勤;;我国慢性病流行趋势及应对策略[J];中国健康教育;2011年05期 |
7 |
张明园!200030;精神疾病和疾病负担[J];中华医学杂志;2001年02期 |
8 |
谢韬,李丹;伤害的现状及其疾病负担[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4年05期 |
9 |
翟金国,赵靖平;DALY及精神障碍的疾病负担[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年03期 |
10 |
;杭州列出疾病负担明细表慢性非传染病社会负担占88%[J];家庭中医药;2005年02期 |
11 |
纪文艳,刘美娜,刘庆敏;应用DALY测量哈尔滨市疾病负担[J];黑龙江医学;2002年05期 |
12 |
许国章,谢亚莉,王仁元,朱丰盛,鲍建国,应焱燕;宁波市区居民四种主要慢性病的疾病负担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04年05期 |
13 |
孟成艳;张文宏;;全球百日咳疾病负担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计划免疫;2006年04期 |
14 |
崔彦红;;关于全球疾病负担的10个事实[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8年06期 |
15 |
蔡乐;陆义春;毕卫红;许传志;何丽明;;昆明市肺癌所致早死疾病负担及地理分布[J];中国公共卫生;2009年02期 |
16 |
王斌
,徐凌中;衡量疾病负担的新指标——DALY[J];中国卫生资源;2002年05期 |
17 |
林玲;张蕴晖;;低出生体重的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研究进展[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7年06期 |
18 |
孙丽;王娜;蔡定彬;吴进军;苏汝好;;疾病负担测量与评价方法及其研究进展[J];现代医院;2008年06期 |
19 |
吴兴华;;疾病负担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热带医学;2010年05期 |
20 |
余晗;金水高;;烟草使用疾病负担研究方法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09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