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现况及其危险因素和疾病负担研究

李林涛  
【摘要】: 目的 研究中国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现况及其危险因素,为开展老年跌倒的预防提供依据,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对中国老年人跌倒所致的伤害和疾病负担进行评价,提高人们对老年跌倒严重性和危害性的认识。 方法 以现场流行病学研究与流行病学数理模型研究相结合,对广东省广州市和山东省烟台农村地区老年人跌倒的发生情况、发生原因和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分析老年跌倒的直接经济损失和社会代价,并提出预防策略和控制意见。 结果 1.共调查了1443人,一年内发生跌倒296人,跌倒发生率为20.51%;多次跌倒116人,多次跌倒的发生率为8.04%。 2.男性发生率13.71%,女性发生率为26.92%,差别有统计意义(x~2=38.538,P=0.000)。农村中男性跌倒68人,发生率15.89%;女性144人,发生率为28.34%,差别有统计意义(x~2=20.580,p=0.000)。城市中男性跌倒28人,发生率10.29%;女性56人,发生率为23.83%,差别也有统计意义(x~2=16.710,p=0.000)。 农村跌倒212人,跌倒发生率为22.65%;城市中跌倒84人,跌倒发生率为16.57%,跌倒发生率在农村和城市的差别有统计意义(x~2=7.460,p=0.006)。两地的男性跌倒发生率差别有统计意义(x~2=4.398,p=0.036);而两地的女性跌倒发生率差别无统计意义(x~2=1.666,p=0.197)。 各年龄组的跌倒发生率差别有统计意义(x~2=87.611,p=0.000)。跌倒发生率随年龄而递增,80岁以上组跌倒发生率是60岁组的3.27倍;农村各年龄组的跌倒发生率差别有统计意义(x~2=83.077,p=0.000),80岁以上组跌倒发生率是60岁组的3.82倍;城市中80岁以上组跌倒发生率是60岁组的1.66倍,但各年龄组的跌倒发生率差别无统计意义(x~2=2.375,p=0.123)。 3.在农村室内发生的跌倒多于室外,在城市室外跌倒的发生率远高于室内。 115次N0.ZIO)跌倒后lmin内起身的,93次O2.52oV-smin起身,5叶 的 43次门 刀3%),超过 10min的为 35次门.24%)。 4.跌倒最常见的直接原因是绊倒、滑倒、踏空或坐空、腿发软。 5.393次跌倒中,220次G4.96%)造成创伤,部位以四肢最多见,其中软 组织挫伤 131次,皮肤擦伤 49次,24次导致骨折,城乡的跌伤情况分布差别不大。 67次(17刀5%)跌倒后需卧床休息。在农村受伤后寻求医疗处理的是 73人次 (25.52%),平均每次跌倒的医疗费用为108元。城市中受伤后需要接受医疗处理 是40人次(37.38%),平均每次跌倒的医疗费用为212元。 6.四种不同的因变量分别定义为“跌倒与未跌倒”,“多次跌倒与其它”,“一 次跌倒与未跌倒”,“多次跌倒与一次跌倒”;考虑农村和城市以及一级变量和或二 级变量情况下,共有16种危险因素结果。其中以因变量“跌倒与未跌倒”为主, 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是:在农村跌倒的危险因素为女性(OR=l.562,95%C.1.: 1.040—2.347)、跌倒史(OR=7.409,95%C.1.:4.770~11.510)、独居(OR=l.671, 95%C.I.:1.05lAf石57)、疾病数量多(OR=l.240,95%C.1.:1.010—1.522)、不良 症状数量多(OR=l.259,95%C.1.:l刀75~1.475)、健康自我评价差(OR=l.667, 95oC.I.:l.139一2.440)、年龄(O卜l.782,950C.I.:l.333~2.383)、单腿站立言 力下降(O卜l.1356,95oC.I.:l.013叶.815h 城市中跌倒的危险因素为女性 (OR=l.904,95%C.1.:l刀85—3.341)、跌倒史(OR=9.491,95%C.1.:5.270—17刀94)、 担心跌倒(OR—l石72,95%C.1.:1.187—1.355)、疾病数量多(OR=l.242,95%C.1.: l刀18~1.517)、静态平衡能力下降(OR=l石82,95%C.1.:1.026~2.758)。 结论 1.城市和农村的跌倒发生率分别为16.57%和22石5%,与其它亚洲国家和地 区的跌倒发生率基本一致,低于西方国家。 2.造成损伤的跌倒比例为54.96%,估计全国每年老年人跌倒的直接经济损 失在 60亿人民币左右,跌倒的社会代价估计为 200—1000亿人民币,因此老年跌 倒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卫生问题。 3.农村比城市老年人群跌倒的危险因素多;采用一二级变量互相替换相得益 -3· 彰;“跌倒史”是各因变量下较为恒定的危险因素,有重要意义。 4.多个因变量分析结果显示“身体能力下降”和“健康情况差”是多次跌倒 的真正原因。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彭利军;任小红;;儿童意外伤害及干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09年12期
2 张安玉;;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的疾病负担分析——残疾调整生命年及其意义[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年05期
3 段纪俊;施侣元;;慢性病流行状况、趋势与误区[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5年04期
4 杨慧;郭晓雷;马吉祥;于保荣;徐爱强;;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及其疾病负担研究进展[J];预防医学论坛;2011年09期
5 张安玉,孔灵芝;减少危险,促进健康的生活——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4年04期
6 王洪国;陈红敬;钱军程;饶克勤;;我国慢性病流行趋势及应对策略[J];中国健康教育;2011年05期
7 张明园!200030;精神疾病和疾病负担[J];中华医学杂志;2001年02期
8 谢韬,李丹;伤害的现状及其疾病负担[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4年05期
9 翟金国,赵靖平;DALY及精神障碍的疾病负担[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年03期
10 ;杭州列出疾病负担明细表慢性非传染病社会负担占88%[J];家庭中医药;2005年02期
11 纪文艳,刘美娜,刘庆敏;应用DALY测量哈尔滨市疾病负担[J];黑龙江医学;2002年05期
12 许国章,谢亚莉,王仁元,朱丰盛,鲍建国,应焱燕;宁波市区居民四种主要慢性病的疾病负担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04年05期
13 孟成艳;张文宏;;全球百日咳疾病负担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计划免疫;2006年04期
14 崔彦红;;关于全球疾病负担的10个事实[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8年06期
15 蔡乐;陆义春;毕卫红;许传志;何丽明;;昆明市肺癌所致早死疾病负担及地理分布[J];中国公共卫生;2009年02期
16 王斌 ,徐凌中;衡量疾病负担的新指标——DALY[J];中国卫生资源;2002年05期
17 林玲;张蕴晖;;低出生体重的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研究进展[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7年06期
18 孙丽;王娜;蔡定彬;吴进军;苏汝好;;疾病负担测量与评价方法及其研究进展[J];现代医院;2008年06期
19 吴兴华;;疾病负担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热带医学;2010年05期
20 余晗;金水高;;烟草使用疾病负担研究方法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梅;;我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现状分析[A];第4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马立芳;徐洁;付珩;何霭娜;周建军;宿飞;;社区成人高血压危险因素分析[A];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马立芳;周建军;戴红勤;徐洁;付珩;;上海市黄浦区社区居民高血压危险因素初探[A];中国营养学会公共营养分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居民膳食与营养状况变迁论文集[C];2005年
4 吴华铃;单伟光;孙国君;;我国高血压病疾病负担的研究现状及问题[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5 王声湧;;疾病负担的评价指标体系[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段纪俊;杨念念;施侣元;幺鸿雁;;我国恶性肿瘤的疾病负担与经济损失[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贺宇彤;;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危险因素研究[A];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第14届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李再忠;胡珍玉;罗贤海;杨红英;崔燕;;精神分裂症并发糖尿病患者生物危险因素的分层分析[A];2009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于普林;覃朝晖;;慢性病与老年人跌倒[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全国老年动脉硬化与周围血管疾病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兰兰;朱才众;张红军;唐甜;熊鸿燕;糜漫天;;中国人群脂肪肝主要影响因素的荟萃分析[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09年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庄;淮河流域“癌症村”归因于水的疾病负担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2 黄鹏;湖南浏阳农村慢性病疾病负担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尚煜;我国儿童主要土源性线虫病疾病负担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4 刘华;新华社区脑卒中的疾病负担及人群防治干预策略的经济学评价[D];复旦大学;2008年
5 唐智柳;我国卫生技术不同发展阶段的评估和管理[D];复旦大学;2011年
6 龙泳;汉中市农村脑卒中患者疾病负担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7 徐斐;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流行病学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8 吕繁;疾病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9 许洪志;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4年
10 周雷;吸烟归因死亡分析与烟草控制政策评价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林涛;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现况及其危险因素和疾病负担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2 董智强;广东省居民非致死性伤害流行特征及经济负担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3 周华;江苏省大丰市农村居民疾病负担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4 李莉娜;2008年我国糖尿病疾病负担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金德斌;秦皇岛市中小学教师嗓音疾病的调查报告[D];承德医学院;2007年
6 董叶丽;外科术后病人医院感染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郁峰;小儿哮喘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向辉标;张家界市2007-2009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状况及疾病负担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王茂波;烟台市2007-2009年全死因调查及疾病负担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孙雪岩;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关系[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柳青;警惕人口红利结束与烟草疾病负担高峰同步[N];中国财经报;2010年
2 ;间接成本加重疾病负担[N];医药经济报;2002年
3 记者任丽梅;居民慢性病增加疾病负担加重[N];中国改革报;2009年
4 ;哮喘缓解期的治疗目的[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5 衣晓峰 李建辉;四大因素引发青年脑卒中[N];健康报;2005年
6 北京友谊医院 郑阳;防中风谨防八误区[N];中国妇女报;2006年
7 ;外周血管病如何确诊?[N];健康时报;2006年
8 龚怡;我国每年新增脑血管病患者200万[N];家庭医生报;2006年
9 主任医师 孙清廉;导致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N];上海中医药报;2007年
10 康时;远离肝癌要控制三大危险因素[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