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

伍世昭  
【摘要】: 本文尝试运用比较诗学、文化互释的方法,借鉴上世纪20年代特别是80 年代以来的中外研究成果,着力从整体上探讨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及其与中国传 统文化、西方诗学、文学创作实践的关系,力图逼近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及其建 构的真相,发掘对象蕴含的理论价值,为郭沫若早期诗学的研究和当代文学理论 之思提供一些启示。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根据郭沫若早期诗学建 构的实际,提出了“现代心灵诗学”的新看法,在此基础上抓住情感这一核心对 郭沫若早期具代表性的诗学话语及其内在关系进行了必要的探讨,同时又对郭沫 若早期诗学中一些遭到忽视或引起歧见的复杂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辩析分疏。第 二部分(第二、三、四章)为论文的主体。这一部分运用比较诗学、中西文化互 释的方法集中讨论了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与传统文化、西方文艺思潮及他本人的 创作实践之间的复杂关系。认为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是上述诸因素在时代需要的 制约下遇合激荡、消解化合的结果,因而具有区别于西方和中国传统类似诗学观 念的独特形貌。第三部分(第五章)在前述两个部分的基础上,将对象置放于中 国近现代诗学发展过程中探讨其理论贡献及对当代诗学话语建设的启示,同时客 观指陈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的局限。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爱军,魏建;郭沫若诗歌研究述评[J];郭沫若学刊;1996年01期
2 方涛;;对诗人郭沫若及《女神》的价值思考[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3 徐明旭;;漫谈郭沫若的夜歌[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03期
4 李波;;郭沫若诗歌中的巴蜀文化精神之解读[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年07期
5 任愫;;烈火奔腾,凤凰凌空——论郭沫若诗的艺术风格[J];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04期
6 钱光培;;呼唤世界新生的诗人——郭沫若诗歌新论[J];诗刊;1992年11期
7 陈永志;;论郭沫若建国以后的诗歌创作[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8 陈永志;;郭沫若诗作简论[J];文学评论;1982年04期
9 雷锐;;从《战声集》看郭沫若新诗审美要求的变化[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10 龙泉明;;评郭沫若“诗的本职专在抒情”的美学观[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11 ;《中国作家》举办“庆祝建国六十周年诗歌、散文征文”暨“郭沫若诗歌散文奖”评奖启事[J];中国作家;2009年01期
12 蔡燕;;郭沫若诗歌“知识分子自我”的想象与失落[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7年01期
13 ;《中国作家》举办“庆祝建国六十周年诗歌、散文征文”暨“郭沫若诗歌散文奖”评奖启事[J];中国作家;2009年02期
14 徐立昕;;郭沫若的银杏情结[J];郭沫若学刊;2006年01期
15 蔡震;;一个历史的文本——《女神》及佚诗编后记[J];郭沫若学刊;2008年02期
16 ;《中国作家》举办“建国六十周年诗歌、散文征文”暨“郭沫若诗歌散文奖”评奖启事[J];中国作家;2008年23期
17 ;《中国作家》举办“庆祝建国六十周年诗歌、散文征文”暨“郭沫若诗歌散文奖”评奖启事[J];中国作家;2009年03期
18 鄂基瑞;论郭沫若的风景诗[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6期
19 冯清贵;悬搁与结构下的诗学——对郭沫若诗歌的另类解读[J];郭沫若学刊;2002年02期
20 王泽龙;;论郭沫若早期诗歌的楚文化意蕴[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永;;诗人传记:作为文学史的互文[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王珂;;浪漫主义诗歌对新诗诗人及新诗诗体的影响[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入云;问题史:中国新诗的音乐性(1917-1949)[D];复旦大学;2011年
2 吴向廷;论穆旦诗歌的历史修辞[D];北京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燕波;论郭沫若戏剧的诗性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2 刘晶晶;论郭沫若十七年诗歌的“改”与“删”[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贾玉婷;郭沫若前期文学创作与基督教文化[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4 夏蕾;郭沫若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5 黄媛媛;诗学观照下郭沫若诗歌理论及其译学思想的契合[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6 胡忱;郭沫若“女神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志芳;郭沫若英语诗歌汉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8 尹珊娜;感性的书写与激情的呈现[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潘立敏;中国现代“颂”诗形态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任莅蓉;从解构主义视角看诗歌翻译[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记者 王山;“《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奖”颁奖[N];文艺报;2011年
2 李钧;酷评:一种谩骂式的粗暴批评[N];文艺报;2011年
3 陈崎嵘;我们为什么纪念殷夫[N];文艺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武翩翩;文学期刊出版社的2011新谋划[N];文艺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