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孕妇及其新生儿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影响因素及临床预测指标,并探讨HBsAg携带者的母乳喂养问题。
方法:选取2001年3月至2003年3月在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系统产检分娩的HBsAg阳性产妇134例。分为HBIG组66例(A组),非HBIG组68例(B组),另取17例乙肝两对半和乙肝病毒DNA(HBV-DNA)全阴者为对照组C组。A组孕妇自孕28周起注射HBIG 200 IU,每4周一次至分娩;B组仅常规产前检查及监护。产后新生儿分为3组,Ⅰ、Ⅱ组应用HBIG和乙肝疫苗(HBVac),Ⅲ组只注射HBVac,全部孕妇和新生儿定期测乙肝两对半和HBV-DNA。
结果:1 A、B两组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外周血HBsAg阳性率比较,A组较B组明显降低,P<0.05。
2 A、B、C三组新生儿出生时体重、身长、1分钟Apgar评分、新生儿黄疸、先天畸形、性别、合并其他内外科疾病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A、B、C三组孕妇的产后出血、切口感染、宫内感染率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4 A、B两组孕妇初乳HBsAg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B两组孕妇初乳HBsAg阳性率分别与母亲血HBeAg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Ⅰ、Ⅱ、Ⅲ组新生儿6月龄HBsAb阳性率比较,Ⅰ组与Ⅱ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与Ⅲ组比较,Ⅰ组较Ⅲ组明显升高,P<0.05;Ⅱ组与Ⅲ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6 婴儿6月龄人工喂养与母乳喂养产生HBsAb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HBsAg携带者孕妇孕28周起每月注射HBIG及其新生儿联合应用HBIG及HBVac免疫,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外周血HBsAg阳性率。
|
|
|
|
1 |
谢永富,张勇,邢占春,马景臣,赵卉云,邓贵林,马辛未,陈素良,郭锁贤,曹惠霖,孙永德;农村新生儿出生后3个月内开始接种三剂10μg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的免疫效果[J];病毒学报;1991年S1期 |
2 |
李荣成;丁正荣;龚健;农远志;李燕超;徐志一;;室温保存乙肝疫苗对新生儿免疫效果的观察[J];中国公共卫生;1990年07期 |
3 |
;新生儿免疫临床实验研究[J];上海医学;2004年09期 |
4 |
陈谦;朱建琼;黄振宇;陆家海;;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新生儿免疫效果的评价[J];热带医学杂志;2007年08期 |
5 |
李薇;杨秋丽;;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免疫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
6 |
谢琴;符州;;褪黑素对危重新生儿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年09期 |
7 |
李英女;;早期母乳喂养对新生儿黄疸及体重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年01期 |
8 |
应大明;袁曾荣;;新生儿免疫与感染[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1986年05期 |
9 |
石丽娥,张原华;产妇年龄与新生儿免疫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1993年04期 |
10 |
林端端;伊朗新生儿免疫小剂量重组乙型肝炎疫苗获高血清保护率[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2002年03期 |
11 |
刘崇柏;苏崇鳌;;对我国乙型肝炎疫苗扩大免疫的看法[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6年07期 |
12 |
龚晓红;王富珍;李辉;刘立荣;高洁;韩庆英;李玉堂;胡英;李阳桦;唐耀武;;新生儿接种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6年随访结果[J];中国计划免疫;2006年04期 |
13 |
朱翼如;;新生儿颌骨骨髓炎(附20例分析)[J];华中医学杂志;1978年03期 |
14 |
马志梅;王桂香;;新生儿免疫学状态的影响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2005年23期 |
15 |
袁荣,王晨虹,刘晓梅,王小青;HBV母婴传播致新生儿免疫失败的原因和机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7期 |
16 |
许瑛;葛莉;;抚触对新生儿健康发育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
17 |
刘振强,赵世立,张延学,马鸣岗,汪宏;济南市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预防的成本-效益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5年02期 |
18 |
姚春;陈泽锦;杨汉中;叶卫东;;新生儿血γ-干扰素水平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5年04期 |
19 |
吕顺,吴远非;新生儿免疫的新认识:是耐受还是免疫?[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1年05期 |
20 |
张天哲,张铁民,李宏伟;乙型肝炎疫苗对母亲HBsAg阳性的新生儿免疫效果观察[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