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珠江三角洲教育状况研究
【摘要】:珠江三角洲是广东经济较发达地区,其文化发展水平在岭南历史上处于领先地位。至明清,珠江三角洲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城镇兴起,海外贸易繁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进入清代,由于科举制度逐渐衰落,以及明清战争、中西冲突,使教育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本文就珠江三角洲地方官学、社学、商学、书院、学田学租、科举、教会教育及留学教育等,在当时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由此可从中了解到正是由于时代的变迁、中西文化的相互碰撞,珠江三角洲教育才呈现了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特点,如地方府州县官学、书院、社学等的持续发展,大多集中于广州附近。广东书院与社学以及府州县学相互补充,使封建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到了晚清,在教育上,科举走向没落,在政治上,闭关锁国,只有广东尚能有所“开放”,特别是澳门早期开埠、鸦片战争香港的丧失,使当时广东被视为“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桥头堡”,于是传统的教育和新式教育并存的多元教育模式就成为广东教育一大特色。西方世界的新思想、科学技术也因此进入,在珠江三角洲范围内,除传统教育的延续外,外来的教会教育也逐渐的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第一次鸦片战争至1860年,在广东共创办教会学校十余所(主要集中于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至1911,在广东共创办教会学校54所,这些学校也多集中于珠江三角洲附近。此外,留学教育的发展也给广东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当时由清廷派出的留学幼童中就有60%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这些留学生对后来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在研究上述教育特色的过程中,对学校的体制、课程及影响范围都作了大量的分析。此外,由于各类学校开办和教育的多元发展,促使广东在清代涌现出阮元、容闳、康有为、张之洞等教育领域的领袖人物,本文也对他们的思想作了深刻的分析,以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珠江三角洲的教育发展与思想发展的相互联系。
|
|
|
|
1 |
陈岌;谢青;;王守仁书院教育思想浅谈[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
2 |
丁钢;;略论书院与乡俗教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
3 |
顾宏义;;王夫之论宋代书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
4 |
徐永文;;王阳明与书院关系考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
5 |
江小角;;清代晚期书院教育的范例——戴钧衡创办桐乡书院探析[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
6 |
雷凤忠;郭大卫;;书院教育在兴化文化发展中的作用[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
7 |
程禹文;;从诂经精舍和学海堂看阮元的办学特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
8 |
朱汉民;;湖湘学派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
9 |
金鱼为;;江苏的古代教育与人才培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
10 |
杨龙;;江西的书院与书院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