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珠海市两座典型供水水库生态特征比较分析

李秋华  
【摘要】:水库富营养化是影响我省供水安全的主要环境问题。开展水库生态学和富营养化形成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水库生态系统特征的认识和改善水库水质管理。本文以我省珠海市2座典型的不同营养类型的供水水库:大镜山水库和梅溪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每2周一次的高频率的采样,对比分析了两个水库春季理化特征、叶绿素以及浮游植物的组成等的动态变化。 两座水库的入库水源不同,导致污染类型和水动力学过程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而在水库的理化性质、浮游植物的组成上形成对照。大镜山水库水体表现为碱性水体,pH值在8以上;而梅溪水库一般pH值在7以下,是酸性水体。两座水库pH值的垂直分布说明,随着水体深度的增加pH值略降低。大镜山水库的pH与水库蓝藻数有较强的相关性。大镜山水库的TN为0.86~2.37mg/l,TP的浓度为0.04~0.07 mg/l;梅溪水库的TN、TP相对较低,分别为0.4~0.8mg/l,为0.01~0.03 mg/l。大镜山水库叶绿素浓度较高,为19~50μg/l,表层的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底层;梅溪水库水库叶绿素平均值在3.4μg/l,梅溪水库叶绿素的垂直分布不明显。大镜山水库7次采样的样品中共检测到浮游植物62种,它们分属7门不同的种。其中蓝藻门14种,绿藻门30种,硅藻门11种,金藻门2种,甲藻门2种,裸藻门2种,隐藻门1种;梅溪水库6次共检测到26种,它们分属6门不同的种。其中绿藻门13种,硅藻门6种,金藻门2种,甲藻门2种,裸藻门2种,隐藻门1种。大镜山水库优势藻类是假鱼腥藻、针杆藻,次优势藻类是微囊藻、蓝纤维藻、limnothrix、曲壳藻、小环藻。从藻类种类组成来看,大镜山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为蓝藻-硅藻-绿藻型。梅溪水库优势藻种是飞燕角甲藻和多甲藻,次优势藻种是囊裸藻。从藻类种类组成来看,梅溪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为硅藻-绿藻-甲藻型。大镜山水库藻类个体数量较高,在2.86×10~6~3.95×10~7cells/l之间,从组成的藻类的种类来看,蓝藻的细胞个体数最大,占了36%~81%;而梅溪水库藻类的个体数量在3.15×10~4~26.6×10~4cells/l之间,优势藻种甲藻占16.6%~55.8%。大镜山水库表现出了较高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分布范围为2.4~20mg/l。从生物量的组成来看,大镜山水库浮游植物生物量主要是由蓝藻和硅藻的生物量组成。大镜山水库浮游植物生物量与蓝藻生物量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大镜山水库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主要由蓝藻的生物量决定,而且蓝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捷,于波;长江口至嵊泗列岛附近海域浮游植物与赤潮的监测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2 张莹莹,王修林,杨茹君,战玉杰,石晓勇;Pb(Ⅱ)对海洋浮游植物粒径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05年02期
3 彭涛;陈蕾;陈志芳;范莹;;浮游植物检测样品浓缩方法的改进[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年06期
4 沈亮夫;锦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污染关系的初探[J];海洋环境科学;1984年01期
5 王鹏,韦月平,杨东霞;大伙房水库源区浮游植物调查与生物学评价[J];丹东纺专学报;2005年02期
6 张晟;刘景红;黎莉莉;李松;徐静;高吉喜;;三峡水库成库初期营养盐与浮游植物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2006年06期
7 包军;冯大伟;顾廷富;;通过监测浮游植物评价大庆水库水质现状和发展趋势[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7年01期
8 吴溪;;没有鱼 我们用什么配薯条?[J];海洋世界;2009年04期
9 曹玲;;向海洋施铁肥是拯救地球吗?[J];科学大观园;2009年12期
10 谢石坚;;使用荧光遥感及显微图像处理技术对水体富营养化预警的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07期
11 张继民;刘霜;张琦;李钦亮;;黄河口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种群变化[J];海洋环境科学;2010年06期
12 黄文祥,沈亮夫,朱琳;黄海的浮游植物[J];海洋环境科学;1984年03期
13 谢凤君;北京市主要湖泊的浮游植物调查及湖泊富营养化问题[J];环境科学;1986年06期
14 温海深;;都西庙水库生物群落的牧食链结构与渔业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2年02期
15 李宝林;王玉亭;张路增;;以浮游植物评价达赉湖水质污染及营养水平[J];水生生物学报;1993年01期
16 田家怡 ,谷奉天 ,庄会平 ,张向东 ,窦洪云;小清河水质污染及对浮游植物影响的研究[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17 包淑静,陈正华;蚌埠市龙子河水生生物现状调查及分析[J];黑龙江环境通报;1998年04期
18 王志勇;秦皇岛港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及相关水质因子的初步研究[J];交通环保;1998年03期
19 李清雪,陶建华;天津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生态特征的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00年04期
20 Per Larsson;Agneta Andersson;Dag Broman;Johan Nordbck;Erik Lundberg;李应仁;;远洋系统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0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朝晖;付永虎;康伟;赵建刚;;大亚湾、大鹏湾表层沉积物浮游植物休眠体萌发研究[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康伟;冯杰;付永虎;谷阳光;王朝晖;;大亚湾沉积物中浮游植物休眠体萌发研究[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3 魏轲;黄君;朱培瑜;严景超;王洁尘;彭宇;;梅梁湖预警监测浮游植物总密度快速测定初探[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4 王鹏;李炳乾;周茜茜;高亚辉;Raymond N. Sambrotto;;2008年春季白令海东部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与分布[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5 孙琳;陈长平;高亚辉;;2008-2009年厦门港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动态研究[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6 胡俊;黄邦钦;;台湾海峡南部浮游植物对不同水团的响应研究[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7 陈立;张福崇;方笑;王六顺;;昌黎扇贝养殖区浮游植物种类与硅藻类赤潮的初步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8 殷大聪;宋立荣;;丹江口库区浮游植物季节动态演替规律[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9 徐先栋;王海华;盛银平;黄江峰;饶毅;;大水面养殖水域浮游植物初步调查及鲢、鳙鱼产力评估——以太子河为例[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刘蔚然;林丽贞;黄邦钦;;南海北部珠江冲淡水对浮游植物磷胁迫的影响[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诚刚;中国近海浮游植物光合溶解有机碳生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2 孔凡洲;长江口赤潮区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种类组成和色素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3 宋书群;黄、东海浮游植物功能群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4 翟红昌;基于HPLC技术的南海北部浮游植物色素与群落结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宫响;南海北部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特征的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李超伦;海洋桡足类摄食生态及其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年
7 苟万里;rDNA序列在几种浮游植物的分类和中肋骨条藻定量检测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8 刘东艳;胶州湾浮游植物与沉积物中硅藻群落结构演替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9 孙军;海洋浮游植物细胞体积和表面积模型及其转换生物量[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10 杨茹君;不同环境污染物条件下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粒径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秋华;珠海市两座典型供水水库生态特征比较分析[D];暨南大学;2005年
2 杨浩文;广东省星湖的水质与富营养化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3 陈坤;浮游植物瑞利散射光谱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4 张莹莹;Pb(Ⅱ)对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5 田春;巢湖东半湖浮游植物分布特征及富营养化评价[D];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
6 王波;七种/株原甲藻的核糖体18S、28S、5.8S、ITS1和ITS2基因和区域的克隆与变异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7 张敏;北京鸿华高尔夫球场人工湖富营养化及其成因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8 杨晓新;翡翠贻贝对浮游植物滤食压力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9 李秀芹;应用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对圆海链藻(Thalassiosira rotula)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10 刘凯然;珠江口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变化趋势[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秋凌;研究发现海洋食物源正在迅速消失[N];中国海洋报;2010年
2 ;全球气候变暖结恶果 浮游植物生命力下降[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3 辛良;一滴水里的生命[N];中国矿业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周仲全;往海里撒点铁?[N];辽宁日报;2008年
5 若洁;海水施肥缓解全球暖化?[N];中国商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钱炜;B计划,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根稻草?[N];科技日报;2009年
7 维佳;往海水中撒铁[N];中国环境报;2001年
8 林蒲田;“特殊耕地”说池塘[N];湖北科技报;2001年
9 钟声;浮游生物[N];大众科技报;2002年
10 光阴;海中森林的基因秘密[N];中国商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