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售贝类贝毒污染状况分析及PSP在哺乳动物体内的分布、累积
【摘要】:目的 对广州市售双壳经济贝类麻痹性贝毒(PSP)和腹泻性贝毒(DSP)污染状况进行为期1年的抽样调查,以了解市售贝类贝毒污染状况及其食用安全性;通过低剂量PSP大鼠亚急性灌胃实验,考查长期低剂量摄入PSP后,毒素在大鼠内脏器官中的分布、累积情况,以全面认识和了解PSP的毒性,为进一步完善水产品贝毒安全标准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AOAC推荐的小鼠生物检测法进行麻痹性贝毒(PSP)和腹泻性贝毒(DSP)的毒力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PSP成分分析,根据FAO、日本和欧盟水产食品卫生要求及我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制订的贝类安全食用标准对贝类水产品的食用安全性进行评价;从市售易污染贝类中提取PSP染毒液,连续4周对大鼠进行灌胃染毒,根据大鼠口服PSP的LD_(50)(184μgSTX·kg~(-1))设置高剂量(1/20LD_(50))、中剂量(1/40LD_(50))、低剂量(1/100LD_(50))3个剂量组。设溶剂对照和空白对照各一。于停毒后的第1天、第3天、第14天心脏取血处死大鼠,收集肝、肾、脾、脑等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各器官中PSP的成分和含量。
结果 在所调查的7种贝类中,有2种染有PSP,毒素含量在安全食用范围内,毒力大小随季节而变化,春冬两季含量相对较高;7种贝类中有6种共计36个样品染有DSP,有10个样品毒素含量超出安全食用标准,春冬两季染毒率较高;在所检测的四个内脏器官里,高、中、低3个剂量的肝和肾里检测出PSP,并且在停毒14天时仍有毒素存留,在脑和脾里未检测出PSP。肝和肾中累积的PSP毒素种类不同,所检测的PSP各成分中,GTX4最易在大鼠肝和肾中累积。
结论 广州市售贝类PSP含量和检出率整体水平较低;DSP检出率稍高,毒素含量也较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加强DSP监测工作;长期低剂量经口染毒的低水平PSP毒素主要分布于肾和肝,且能在肾和肝中累积,提示长期低剂量摄入符合安全食用标准(4MU·g~(-1)肉)的贝肉对机体仍存在潜在威胁,进一步评价贝毒毒性,完善贝类水产品食用安全标准非常必要。
|
|
|
|
1 |
马建芳;;海产贝类麻痹性贝毒的研究[J];生物学教学;2009年08期 |
2 |
张树刚;刘亚林;陈雷;邱进坤;;浙南海域麻痹性贝毒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1年05期 |
3 |
郑淑贞,林晓;麻痹性贝毒[J];广州化学;1995年02期 |
4 |
王焕玲;梁玉波;刘仁沿;许道艳;;我国麻痹性贝毒的研究现状[J];水产科学;2008年07期 |
5 |
高丽娜;马丹;;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的性质及检测技术研究探讨[J];现代渔业信息;2011年03期 |
6 |
苏建强,郑天凌,胡忠,徐金森,俞志明,宋秀贤;不同 pH和盐度下海洋细菌对赤潮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7期 |
7 |
江天久;江涛;谢丽琪;欧阳姗;周亚敏;;一种检测麻痹性贝毒的高效液相色谱法[J];分析化学;2006年05期 |
8 |
鲍军波;李兴教;罗昭锋;王菊英;;麻痹性贝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快速检测方法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6年04期 |
9 |
陈晓燕;张允奇;张银辉;;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膝沟藻毒素2和3[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年03期 |
10 |
龚艳;刘剑彤;肖邦定;刘碧波;;淡水水体麻痹性贝毒污染的现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年03期 |
11 |
胡益峰;郭朋军;;2001年以来舟山海域赤潮及麻痹性贝毒发生情况的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8年S1期 |
12 |
刘元嫄;程金平;高利利;王金辉;宋玉玲;陈雪;王文华;;市售贝类麻痹性贝毒快速生化检测方法探究[J];环境科学;2010年07期 |
13 |
江天久,黄伟建,王朝晖,骆育敏,尹伊伟,杞桑;几种环境因子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大鹏湾株)生长及其藻毒力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0年02期 |
14 |
张纹,王军,苏永全;酶联免疫法在贝类麻痹性贝毒检测中的应用[J];海洋科学;2005年06期 |
15 |
陈迪;方晓明;樊祥;唐毅锋;雍克岚;;过氧化氢柱前荧光衍生化液相色谱法测定麻痹性贝毒的研究[J];分析化学;2006年07期 |
16 |
付金花;沈和定;何培民;陈桃英;冉福;吴杨平;;温度对麻痹性贝毒含量的小鼠生物测定法的影响[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年10期 |
17 |
黄根华;彭艳超;;麻痹性贝毒毒素(PSP)及其产毒藻对海洋鱼类危害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8期 |
18 |
关春江,冯志权,马明辉,陈红星,卞正和,林凤翱;长江以北沿海经济贝类中的麻痹性贝毒[J];海洋环境科学;1999年02期 |
19 |
周立红,陈学豪;塔玛亚历山大藻对罗非鱼肝及鳃组织ATP酶活性的影响[J];海洋科学;2003年12期 |
20 |
李瑞丹;仵彦卿;;不同N、P比例对微小亚历山大藻产毒特性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1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