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澳头养殖区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与浮游植物的生态学研究
【摘要】:2005年7月至2005年12月对广东大亚湾澳头海域浮游植物、气象因子及营养盐情况进行了调查,主要监测的指标包括:水温、pH值、盐度、电导率、溶解氧、叶绿素、无机碳、有机碳、总氮、总磷、尿素等;镜检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及数量变化。
调查期间,大亚湾澳头海域现场所得环境理化因子空间变化差异较小,溶解氧对照点S2、S3站比养殖区S1、S4站高;鉴定出浮游植物108种,硅藻是大亚湾澳头浮游植物主要类群,其种类数占总种类数的78%。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是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柔弱拟菱形藻(Nitzschia delicatissima)、柔弱根管藻(Rhizosolenia delicatul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及角毛藻(Chaetoceros sp.)等。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营养盐浓度与浮游植物种群及数量变化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调查期间,总无机碳(TIC)的空间与时间上的变化较小。对浮游植物种群组成及数量变化无明显作用,而总有机碳(TOC)的变化较大,在TOC含量较高时,浮游植物的密度相对较高,与浮游植物种群的变化间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总氮、总磷的变化趋势与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成正相关性,而DON(尿素)对浮游植物的生长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大亚湾澳头海域尿素浓度的空间分布表现为网箱养殖区高于非养殖区,各站点表层浓度稍高于底层浓度,且表底层的变化趋势相近;各站位尿素的时间变化趋势相近,但养殖区(S1站和S4站)尿素含量的波动较大,非养殖区(S2站和S3站)的浓度波动较小。浮游植物优势种类和密度的变化与尿素浓度的变化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在冬季这种关联并不明显。
本实验在国内比较系统的研究大亚湾澳头养殖区域尿素含量及时空分布;阐明尿素浓度以及环境因素与近海养殖区域内浮游植物种群组成及演替变化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尿素的来源以及在有害藻华发生中的作用,以求实现有效的改善和控制引发有害藻华的条件,为研究有害藻华发生机制提供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