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广东省城市湖泊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生态效应研究

陈光荣  
【摘要】: 浮游动物在淡水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分布主要受到食物、捕食、水温、水生植物等的影响。目前,对广东省城市湖泊的浮游动物没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也少有在其功能方面作出探讨。本研究采用野外普查、重点调查、设立生态恢复示范区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广东主要城市湖泊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种群变化等群落特征,分析了影响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相关因子;研究了典型湖泊—惠州西湖浮游动物群落对富营养化的响应,探索了生态恢复中浮游动物、鱼类、水生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应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研究了示范区的食物网结构。 广东主要城市湖泊浮游动物采样普查中共检到轮虫94种,以臂尾轮属(17种)、异尾轮属(14种)和腔轮属(15种)出现种类最多,共占检到轮虫种类的49%,枝角类7科14属20种、桡足类4科12属15种,三大桡足类均有检出。浮游动物丰度处于51.20到1450.00 ind·L~(-1)间,平均丰度为(427.29±38.36)ind·L~(-1),其中,轮虫平均丰度为(345.95±32.33)ind·L~(-1);枝角类平均丰度为(5.89±0.97)ind·L~(-1);桡足类平均丰度为(23.66±4.83)ind·L~(-1);无节幼体(含无节幼体、桡足幼体)平均丰度为(58.40±8.50)ind·L~(-1)。轮虫丰度占据浮游动物丰度的优势,为(79.63±2.48)%,枝角类、桡足类相对丰度则较低,分别为(1.37±0.21)%、(5.58±1.07)%,浮游动物优势种有广生多肢轮虫、裂足臂尾轮虫、剪形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裂痕龟纹轮虫、刺盖异尾轮虫、长三肢轮虫、卜氏晶囊轮虫等。 广东城市湖泊检到的轮虫中占据种类组成和丰度优势的为集中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种类;浮游动物丰度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426,p<0.01),其中轮虫丰度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534,p<0.01),枝角类丰度和叶绿素含量相关性不明显;广东省城市湖泊中大多数均有鱼类,在人工专门放养鱼类的湖泊,枝角类、桡足类的丰度和相对丰度普遍更低,以小型的浮游动物轮虫占据绝对优势。在有水生植物的湖泊,枝角类、桡足类的相对丰度较高;浮游动物丰度与富营养评分结果呈显著正相关(r=0.374,p<0.01),其中轮虫丰度与富营养评分结果呈显著正相关(r=0.479,p<0.01),浮游动物丰度与总氮(r=0.286,p<0.05)、高锰酸盐指数(r=0.289,p<0.05)、悬浮物含量(r=0.404,p<0.01)呈正相关,与透明度(r=-0.242)、pH(r=-0.237)呈负相关。根据各湖浮游动物组成进行聚类分析表明广东城市湖泊各分类浮游动物优势种均为富营养化指示种,与水质指标评价结果一致。 惠州西湖五个子湖2005年三次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55种,其中轮虫38种,枝角类10种,桡足类7种,各子湖浮游动物检出丰度处于147.3到726.1 ind·L~(-1)之间,轮虫丰度占据优势,1月份浮游动物丰度较低,5月和9月浮游动物丰度较高,以9月枝角类、桡足类丰度较高。优势种多为富营养化指示种,浮游动物的分布情况与水体水质特征关系密切:2005年1至10月对西湖示范区中浮游动物的初步研究表明:与未修复的平湖相比,浮游动物种类增加,枝角类和桡足类丰度增加,而轮虫丰度显著降低,多样性指数随之增加,优势种趋向清水型种类。水生植被在为浮游动物提供庇护的同时,也为杂食性鱼类繁育提供了场所;2006年的研究表明:水生植被的生物量3月份时为1.249 kg·m~(-2),逐步增加到9月份为9.167 kg·m~(-2),渔获量从3月份的17.50 kg到9月份时降低至7.61 kg,示范区浮游动物丰度低于平湖,其中大型浮游动物丰度高于平湖,轮虫丰度则呈较少,示范区和未进行修复的平湖浮游动物体长均主要分布于0.2mm内,体长大于0.6mm的分布比例示范区的是未修复平湖的两倍,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二者差别不大,表明水生植被恢复结合鱼类调控是富营养化治理的有效措施。 惠州西湖示范区的水生高等植物的δ~(13)C平均为(-20.1±0.3)‰,δ~(15)N平均值为(5.9±0.3)‰,和水生高等植物相比,附生藻类和浮游颗粒有机物的δ(13)C相对较小,分别为-23.0‰和-28.0‰,δ~(15)N相差不大,分别为5.7‰和5.5‰。三者δ~(13)C的高低依次为沉水植物>附生藻类>浮游颗粒有机物。示范区主要优势种鱼类罗非鱼的δ~(13)C平均为(-23.8±0.6)‰,δ~(15)N平均为(11.0±0.1)‰,由δ~(13)C及应用质量平衡模型得出罗非鱼的附生(底栖)生物食性比例超过80%,表明示范区的沉水植物带不仅提供了庇护所,也间接增加了鱼类的食物来源。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万蕾;朱伟;;重污染河道浮游动物种群的特点[J];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03期
2 王海珍,陈德辉,王全喜,刘永定;水生植被对富营养化湖泊生态恢复的作用[J];自然杂志;2002年01期
3 吴利;冯伟松;张堂林;徐昊;余育和;;湖北省西凉湖浮游动物群落周年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湖泊科学;2011年04期
4 许木启;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变化看府河-白洋淀水体的自净效果[J];水生生物学报;1996年03期
5 刘昉勋;唐述虞;;洪泽湖综合开发中水生植、被的利用及其生态学任务[J];生态学杂志;1986年05期
6 邓邦平;杨宇峰;;大鹏澳养殖海域微表层与次表层水质及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的比较[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9年01期
7 金卫根;唐婷婷;黄德娟;周亚平;;抚河河口浮游动物多样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6期
8 李文朝;浅型富营养湖泊的生态恢复——五里湖水生植被重建实验[J];湖泊科学;1996年S1期
9 李平;邱雪妹;朱雪生;;青浦地区水生植被的恢复及其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J];上海水务;2007年01期
10 朱清顺;长荡湖水生植被动态及其渔业效应的研究[J];水产学报;1989年01期
11 陈光荣;刘娴;应文晔;郭晓彬;钟萍;刘正文;;惠州西湖浮游动物群落对生态恢复的响应[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12 刘正文,朱松泉;滇池产太湖新银鱼食性与摄食行为的初步研究[J];动物学报;1994年03期
13 范凯;李清雪;;渤海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14 孙万龙;高昊东;孙志高;;烟台港海域水生生态污染研究[J];齐鲁渔业;2010年07期
15 蔡庆华,伍焯田,黎道丰,梁彦龄;河南曹岗湖浮游动物野外现场试验初报[J];水生生物学报;1995年02期
16 孙胜利,冯琳,杜彩,宋玉珍;黄河兰州段浮游动物种类构成及水质评价[J];甘肃科学学报;2000年01期
17 李宝华;孙广明;孙晓旺;孙万胜;林凤琴;王秀芹;叶红梅;张素青;白明;;1999~2002年渤海湾(天津、河北)海区鱼、虾、贝产卵场产卵季节水质、资源状况现状分析[J];天津水产;2003年04期
18 李仁全;;赤城湖水库微型浮游动物组成的初步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9 帅莉,殷效彩,杨小妮,杨永亮;山东荣成月湖浮游动植物的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3年04期
20 孙光,柳志会,王荣中,王宝利,段钰;天然浮游动物在真鲷育苗中应用技术的研究[J];海洋科学;199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俊增;刘艳;吴惠仙;;洋山深水港入境船舶压载水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2 陈清满;章守宇;;嵊泗马鞍列岛各生境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时空变化[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田丰歌;徐兆礼;;水团变化对福建中部近海浮游动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马长安;徐霖林;吕巍巍;田伟;赵云龙;;南汇东滩围垦湿地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生物多样性研究[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朱根海;徐汉祥;陈全震;薛利建;周永东;;舟山渔场及附近海域浮游动物指示种的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6 谢春华;杨品红;李梦军;王晓艳;张倩;;津市西湖饵料生物动态及鲢、鳙鱼产潜力估算[A];全国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监测与控制治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清潮;陈民本;黄将修;;南海“时序研究”第8次浮游动物的特点[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8 徐兆礼;;东海近海浮游动物对全球变暖的响应[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陆健健;;湿地生态恢复的理论与实践[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10 林元烧;曹文清;方旅平;沈锦兰;杨圣云;;厦门及其附近地区虾池浮游动物研究:Ⅳ.微小型浮游动物数量与季节分布[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光荣;广东省城市湖泊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生态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2 刘镇盛;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程方平;我国近海浮游动物物种信息平台的构建及初步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4 陈洪举;黄、东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王晓;南黄海浮游动物群落及环境因子对其分布影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刘其根;千岛湖保水渔业及其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望甜;捕食与竞争——流溪河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的种间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尹洁慧;獐子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9 王晓辉;以鱼类和浮床植物为核心的水质改善措施对热带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大型实验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10 杨光;南极夏季普里兹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动和优势种摄食生态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琛;营养盐加富和鱼类补充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1年
2 徐培培;胶州湾及其附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晓波;象山港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时空分布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4 姜强;春、秋季北黄海大中型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张贵刚;营养盐加富和罗非鱼对水库浮游动物群落影响的围隔实验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李强;崇明东滩潮间带潮沟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慧君;循环水养殖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规律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林彬;石斑鱼工厂化育苗水体人工生态系统的研究[D];海南大学;2010年
9 谷阳;白山水库及周围水体浮游生物分布的季节性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于孝东;涪江合川段船体网箱养鱼对水质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颖 王毅;八个断面水质提前达标[N];中国环境报;2009年
2 大刚;夏初成鱼养殖管理要点[N];中国渔业报;2005年
3 记者 闫雪静 通讯员 郑秋丽;京密引水渠86个点全天候监控水质[N];北京日报;2009年
4 记者 易博文;上月全省地表水 水质总体为良[N];湖南日报;2010年
5 记者 赵凡;我国约14.7万平方公里海域水质未达标[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6 吴白桦;继续关注星岛湖水质[N];北海日报;2008年
7 记者 王伟民;确保太湖水质有改善[N];苏州日报;2009年
8 记者 易博文;7月份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N];湖南日报;2009年
9 记者 李根荣;地表水质有改善 饮用水质空气质量较好[N];金华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闪朝晖;洛阳地方财政与水质挂钩[N];中国环境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