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管隧道整体地震反应分析
【摘要】:
沉管隧道作为跨越水道的建筑,因其具有诸多显著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为了改善交通网络,我国必将沉管隧道作为穿越河流、港湾、海底的重要手段。然而,沉管隧道一般修建于软弱底层,埋置浅,受地震影响大。由于沉管隧道的重要性及在水下的特殊性,一旦破坏将产生灾难性后果。以此,对沉管隧道进行抗震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国内外所采用的隧道地震反应分析和设计方法主要按二维问题处理,对地震中整个隧道的变形受力特性的研究很少。本文利用广州洲头咀沉管隧道的基本资料,拟在田村重四郎——冈本舜三提出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结合ANSYS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提出隧道地震反应的离散化分析方法,对洲头咀沉管隧道进行了总体地震反应的分析。本文采用地震工程中常用的标准波EL-Centro波,考虑管段刚性连接、铰接和弹性连接等三种不同连接方式,运用时程动力分析法,探讨洲头咀沉管隧道地震响应的受力分析方法和对相应分析结果展开讨论。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质点——弹簧模型并把隧道处理为弹性地基梁是合理的;管段连接方式对沉管隧道最大口向应轴力的影响比较大,而对最大响应弯矩的影响不是很明显;弹性联结对减小隧道轴力是有效的,对隧道接头附近弯矩的影响较大,在距离接头较远处弯矩接近于刚性联结情况,即弹性联结使得管段接头的动力性能得以改善。
|
|
|
|
1 |
詹德新,王兴权,刘祖源,肖明清;沉管隧道及其相关模型试验[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
2 |
王兴铎;水下沉管隧道的发展及施工技术[J];中国铁路;2001年05期 |
3 |
庄道庆;沉管隧道的防水技术[J];东海海洋;2001年03期 |
4 |
唐英,管敏鑫,万晓燕;沉管隧道接头的理论分析及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02年01期 |
5 |
路石;上海黄浦江第一座沉管隧道6月建成[J];铁道建筑;2003年07期 |
6 |
张庆贺,高卫平;水域沉管隧道基础处理方法的对比分析[J];岩土力学;2003年S2期 |
7 |
李兴碧
,王明洋
,钱七虎;沉管隧道的发展与琼州海峡的沉管隧道方案[J];岩土工程界;2003年07期 |
8 |
丁美;沉管隧道测量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市政工程;2003年06期 |
9 |
陆明;韩国将建造世界最长的沉管隧道[J];地下工程与隧道;2003年04期 |
10 |
梅甫良,曾德顺;沉管隧道管段预制时裂缝控制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4年01期 |
11 |
管敏鑫;沉管隧道在越江工程中的地位以及有关的新认识[J];现代隧道技术;2004年01期 |
12 |
薛勇;;沉管隧道的稳定和防护措施[J];特种结构;2005年04期 |
13 |
薛勇;沉管隧道技术的进展[J];特种结构;2005年01期 |
14 |
丁美,潘永仁;沉管隧道测量技术[J];现代隧道技术;2005年01期 |
15 |
曹利民;宁波甬江水底沉管隧道土坞的设计回顾[J];现代隧道技术;2005年01期 |
16 |
陈贵红;高波;赵玉光;;沉管隧道抗震研究[J];地震研究;2006年01期 |
17 |
龚昊;盛克苏;;沉管隧道健康监测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6年04期 |
18 |
龚昊;盛克苏;;沉管隧道健康监测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理工卷;2006年02期 |
19 |
管敏鑫;;钢筋混凝土沉管隧道在设计与施工中的有关问题[J];现代隧道技术;2007年01期 |
20 |
王艳宁;熊刚;;沉管隧道技术的应用与现状分析[J];现代隧道技术;200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