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沿海典型赤潮高发区海洋环境生态研究
【摘要】:
于2007年12月、2008年4月、2008年7月、2008年10月对赤潮高发区的珠江口和大亚湾海域进行环境背景调查,分析了珠江口和大亚湾海域的水文要素、营养盐、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和优势种的时空分布特征,确定了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并对大亚湾和珠江口海域的环境因子进行了对比分析。此外,对1980—2007年广东沿海赤潮灾害历史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赤潮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赤潮肇事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1)珠江口海域的水温、盐度、溶解氧、pn范围分别为20.12-27.56℃,3.52-33.20,1.64-8.32mg/L和7.6-8.34。2008年7月,表底层盐度与pH有显著性差异。溶解无机氮、硝酸盐、磷酸盐2008年7月和10月含量高,2008年4月和2007年12月含量低。2008年4月硅酸盐含量最高,其含量都远远高于其余三次调查的结果(P<0.01)。
共鉴定浮游植物178种及变种。硅藻是珠江口海域的主要类群,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65%。浮游植物数量的高峰出现在2008年10月,远远高于其余三个航次(P<0.01)。2007年12月则以旋链角毛藻占绝对优势,而2008年4月和10月,中肋骨条藻几乎是珠江口海域所有站位的优势种。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关键环境因子因时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温度、盐度、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与浮游植物生物量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2)大亚湾海域的水温范围为20.34-28.24℃,盐度范围为20.37-34.79,溶解氧范围为0.23-7.17,pH范围为7.90-8.37。2008年7月,表底层水温、盐度、溶解氧和pH都具有显著性差异,特别是在湾口B9和B10站位,底层水体具有低温(<24℃)、高盐(>34)、低溶解氧(<3mg/L),低pH的特征。
共鉴定大亚湾海域浮游植物128种及变种,硅藻是主要的优势类群,占总种数的70.3%;2008年4月和10月,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类较为单一,旋链角毛藻、拟菱形藻和中肋骨条藻分别是最为明显的优势种类,尤其是2008年10月的拟菱形藻,其细胞密度多在10~6cells/L以上,在浮游植物中占有比例最高,达到88.18%。除了2008年7月,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高值区均位于澳头海域,低值区均位于大鹏澳核电站附近。2008年10月是浮游植物数量的高峰期,个别站位生物量达到10~7远远高于2007年12月,2008年4月和10月的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关键环境因子因时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温度、溶解氧、氮、磷与浮游植物生物量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3)通过显著性分析,发现大亚湾与珠江口海域的浮游植物生物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亚湾溶解氧无机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显著低于珠江口,盐度显著高于珠江口。
(4)广东沿海赤潮灾害的特征为:赤潮灾害总体呈上升趋势,发生频率不断增加;赤潮高发季节由过去的春季扩展到春夏秋冬季;赤潮发生海域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鱼毒性藻和有毒藻种类越来越频繁地引发赤潮;引发赤潮灾害的生物种类不断增多,由甲藻和硅藻引发的赤潮减少,而由针胞藻类、定鞭藻类和纤毛虫类引发的赤潮明显增多。
|
|
|
|
1 |
钱宏林,吕颂辉,齐雨藻;南海港湾浮游植物与赤潮生物研究 Ⅲ.镇海湾[J];海洋通报;1993年02期 |
2 |
齐雨藻,吕颂辉,钱宏林,梁松;南海港湾(海陵湾)浮游植物与赤潮生物研究[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1994年01期 |
3 |
斯埃治·布莱;宁修仁;;浮游植物水华和赤潮[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3期 |
4 |
冯波;卢伙胜;颜云榕;;茂名放鸡岛海域浮游植物与赤潮生物研究[J];海洋通报;2008年04期 |
5 |
陆斗定,张志道,楼毅,朱根海;浙江近海浮游植物与赤潮生物研究Ⅲ.台州列岛附近海域[J];海洋环境科学;1995年01期 |
6 |
吴迪生;王文娟;俞胜宾;周水华;张娟;;2002年广东沿海赤潮与海洋水文气象关系的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11年02期 |
7 |
吕颂辉,齐雨藻,钱宏林,梁松;南海港湾浮游植物与赤潮生物研究 Ⅱ.广海湾[J];海洋通报;1993年02期 |
8 |
张建乐;张秋丰;;秦皇岛沿岸浮游植物与赤潮生物的初步研究[J];河北渔业;2007年07期 |
9 |
李小敏;张敬怀;刘国强;;涠洲岛附近海域一次红海束毛藻赤潮生消过程分析[J];广西科学;2009年02期 |
10 |
吕颂辉,齐雨藻,钱宏林,梁松;湛江港浮游植物与赤潮植物的初步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4年02期 |
11 |
张海波,蔡燕红,项有堂;象山港水域浮游植物与赤潮生物种群动态研究[J];海洋通报;2005年01期 |
12 |
覃雪波;黄璞袆;刘曼红;马成学;于洪贤;;安邦河湿地浮游植物数量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08年03期 |
13 |
林更铭;杨清良;唐森铭;;楚科奇海浮游植物的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英文)[J];Marine Science Bulletin;2009年02期 |
14 |
黄邦钦,洪华生,柯林,曹振锐;珠江口分粒级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5年06期 |
15 |
戴娟;王超;赖子尼;罗建仁;李新辉;;2006年夏季珠江口5大口门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的调查[J];淡水渔业;2007年03期 |
16 |
陈立婧;吴竹臣;胡忠军;彭自然;刘其根;;上海崇明岛明珠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6期 |
17 |
宋伦;周遵春;王年斌;马志强;薛克;邓欢;田金;杨爽;;辽东湾浮游植物多样性及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J];海洋环境科学;2007年04期 |
18 |
朱根海;施青松;张健;许卫忆;朱德弟;陈全震;;崎岖列岛附近海域浮游植物与水环境状况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9年04期 |
19 |
吕颂辉,齐雨藻,钱宏林,梁松;南海港湾浮游植物与赤潮生物研究 Ⅰ.水东港[J];海洋通报;1993年02期 |
20 |
吕颂辉,齐雨藻,钱宏林,梁松;南海港湾(雷州湾)浮游植物与赤潮生物研究[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199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