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沿海沉积物中生源要素、重金属分布及其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摘要】:
为了解广东沿海沉积物中生源要素、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及生源要素与环境间相互关系、重金属对广东沿海港湾的生态危害状况,于2006年7月至2007年11月采集了广东沿海10个港湾47个采样点的春、夏、秋和冬四个季度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中生源要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
广东省各港湾生源要素含量与国内外港湾相比,属于中等水平,沿海港湾沉积物中生物硅(BSi)、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有机质(OM)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2~0.79%、0.010~0.81%、0.01~0.45%、0.007~0.056%、0.67~24.70%,平均含量为0.39%、0.81%、0.21%、0.038%、6.29%。除流沙湾外,粤西海域各港湾生源要素普遍低于粤东海域,而粤东各港湾海域五种生源要素含量相当。从TOC/TN比值来判断,广东沿海大部分海域TOC源于水生有机碳,但是粤西流沙湾海域TOC主要来源于陆源污染。
广东沿海沉积物中生源要素含量存在不显著的季节性差异,除TP外,其他生源要素含量以夏季最高,反映了夏季较高的硅藻生产力以及较丰富的地表径流;而TP含量冬季较高,说明冬季沉积物中磷再生能力较低。广东沿海生源要素TOC、TP的污染基本属于Ⅰ类,TN污染属于Ⅱ类,但个别海域生源要素污染超过平均水平,可能对底栖生物群落具有一定毒害作用。
广东沿海港湾重金属污染较轻,含量远低于国内外主要港湾和中国海洋沉积物物Ⅰ类质量标准值。重金属含量以水东港和雷州湾海域最低,其他各港湾海域相近。Hg、Cd、Pb、Cu、Zn五种重金属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005~0.158 mg/kg、0.005~0.933 mg/kg、3.02~91.35 mg/kg、0.08~64.68 mg/kg、5.51~199.51mg/kg,平均含量为0.038 mg/kg、0.097 mg/kg、27.61 mg/kg、11.41 mg/kg、53.40 mg/kg。粤东海域各港湾重金属含量普遍高于粤西海域各港湾,其中柘林湾汕头港海域重金属含量最高。广东沿海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存在一定的季节性,Hg和Cd夏含量较冬季高,其余三种重金属冬季含量较夏季高。
广东沿海港湾海域单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E_r~i)评价表明,广东沿海重金属污染以Hg的生态危害最为严重,其次是Cu。考虑到各港湾的背景含量,本研究中7个港湾海域多种重金属生态危害属于中等程度至强级生态危害,其中海陵湾危害最为严重,属于强级以上,流沙湾、水东港海域属于强级,雷州湾海域和大亚湾属于中等程度生态危害水平。
|
|
|
|
1 |
钱宏林,梁松,齐雨藻;广东沿海赤潮的特点及成因研究[J];生态科学;2000年03期 |
2 |
黄镇国;“海平面上升对广东沿海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成果通过鉴定[J];热带地理;2002年01期 |
3 |
朱照宇,谢先德,黄宁生,周厚云,谢久兵,欧阳婷萍,文启忠;广东沿海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地质灾害防治[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3年01期 |
4 |
贾晓平,林钦,李纯厚,蔡文贵;“南海贻贝观察”:广东沿海牡蛎体中Zn含量水平及其变化趋势[J];海洋环境科学;2000年04期 |
5 |
柯东胜;广东沿海水体中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J];海洋通报;1988年03期 |
6 |
陆超华,贾晓平,周国君;广东沿海牡蛎Cd含量的地理分布和时间变化[J];海洋环境科学;1995年04期 |
7 |
朱照宇,黄宁生,周厚云,文启忠,阎满存,钟健强,谢先德;广东沿海陆地表层地质灾害控制因素分析[J];地球学报;2003年03期 |
8 |
杨美兰,林燕棠,全桂英;广东沿海牡蛎体的麻痹性毒素与评价[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
9 |
吴迪生;王文娟;俞胜宾;周水华;张娟;;2002年广东沿海赤潮与海洋水文气象关系的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11年02期 |
10 |
向可宗;广东沿海海陆风扩散模式[J];热带海洋学报;1986年04期 |
11 |
贾晓平,林钦,吕晓瑜,谢文造;广东沿海牡蛎石油烃污染研究——Ⅰ.广东沿海牡蛎(Ostrea rivularis Gould)的石油烃[J];海洋环境科学;1990年01期 |
12 |
宋丽莉,毛慧琴,汤海燕,刘爱君;广东沿海近地层大风特性的观测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4年06期 |
13 |
唐晓春;梁梅青;;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及其产生的灾害链[J];灾害学;2006年03期 |
14 |
胡超群;广东沿海养殖对虾疾病流行特点及病因[J];海洋科学;1994年06期 |
15 |
潘安定,唐晓春,刘会平;广东沿海台风灾害链现象与防治途径的设想[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16 |
吴迪生,黎广媚,赵雪,张俊峰,庞海龙,冯伟忠,马毅;广东沿海赤潮与海洋水文气象关系研究[J];海洋通报;2005年05期 |
17 |
任品德;钮智旺;王平;谢健;;广东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年03期 |
18 |
熊永柱;夏斌;张美英;;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评价模型:综合协调度——以广东省沿海城市为例[J];热带地理;2007年06期 |
19 |
刘春杉;广东沿海海洋荒漠化的趋势及其原因[J];海洋科学;2001年08期 |
20 |
王艳;聂瑞;李扬;吕颂辉;;广东沿海角毛藻(Chaetoceros)的种类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J];海洋科学进展;201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