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食与竞争——流溪河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的种间关系研究
【摘要】:
捕食和竞争是引起生物种群波动的最主要原因,也是调节生态系统结构的主要动力。流溪河水库是一座亚热带大型深水贫中营养水库,浮游动物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高,本论文调查了2006~2009流溪河浮游动物(甲壳类、轮虫,以原生动物中的砂壳虫和蜗虫属中扁虫)的种群动态与时空分布,分析了捕食和竞争对浮游动物群落组成、结构和动态变化的影响,以及由捕食和竞争引起的浮游动物的的垂直迁移和垂直分布。
流溪河水库是一座贫中营养水体,叶绿素a浓度较低,浮游动物的捕食和竞争活动激烈。甲壳类是流溪河水库浮游动物的绝对优势类群,桡足类站浮游动物比例的61.7%-82.6%,枝角类占浮游动物总生物量的15.7%~29.8%,轮虫的生物量在水库中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组成以小个体轮虫为主。水库的优势种和主要滤食者是舌状叶镖水蚤和奥氏秀体溞,其次是脆弱象鼻溞、颈沟基合溞和中剑水蚤。流溪河浮游动物的演替模式和温带水体的PEG模型比较相似,有一些温带大型滤食者如盔型溞的参与。最大生物量与最小生物量平均比为13.4,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演替和季节规律,这是流溪河水库区别于其他热带水体的显著特征。同时,流溪河水库也有一些典型的热带浮游动物种类如秀体溞,网纹溞,舌状叶镖水蚤,扁虫等等,它们的演替和季节动态则具有热带水体浮游动物的特征,表现出喜高温、夏季种群数量高、种群发展快、对食物浓度要求较高等特点。
舌状叶镖水蚤在整个华南地区分布非常广泛,是敞水浮游区最常见的优势种,也是热带地区最重要的大型滤食者,在流溪河水库中其种群数量中在桡足类所占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种群丰度波动范围为0~36.5 ind/L,多年丰度均值为6.8 ind/L,生物量波动范围为0-926.3μg/L,生物量上是水库浮游动物的绝对优势种。舌状叶镖水蚤是暖水型滤食者,其生物量与叶绿素a有显著的负相关性(r=0.330(*);p=0.016,N=42).,而与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性(r=-0.309(*);p=0.020,N=45).舌状叶镖水蚤是大型K-型选择者,体长大、食物浓度低、食物范围宽、逃避捕食能力强、竞争力强,故而是适应高温、高强度捕食压力的热带优势的滤食者。在贫营养条件下,其种群增长率为的盔型溞种群增长率的5倍。温度和食物浓度上升能够提高舌状叶镖水蚤的发育速度。通过提高防御能力,降低死亡率来抵御捕食压力是舌状叶镖水蚤作为大型K-型选择者适应热带高强度捕食压力的显著特征。
奥氏秀体溞世代短,繁殖较快,对食物浓度要求比较高,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性,动态变化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种群丰度波动范围在0~15.2 ind/L之间,多年均值丰度为2.3 ind/L。在水温较高的情况下,秀体溞能提高发育速度,和每胎怀卵数量,并且寿命不受影响。在热带水体中,水温高而鱼类活跃,捕食作用强烈,对浮游动物来说,最适应这种环境的生存策略是尽量缩短时代时间加快发育速度,增加繁殖率,以弥补捕食带来的种群的损失,特别是随温度升高的这种变化。
垂直迁移是指浮游动物在整个水层一天之内进行垂直的迁移活动。流溪河水库是一座北回归线上修建有50年以上的大型深水水库,水温常年较高,水体分层显著,水库有养鱼的历史,鱼类捕食压力较大,浮游动物垂直迁移活动强烈。在流溪河水库中,优势甲壳类的垂直迁移特点随捕食压力、食物浓度、季节差异、发育阶段以及自身生活策略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奥氏秀体溞和无节幼体在所有季节和所有体长的个体均没有明显的垂直迁移活动,种群绝大部分停留在温水层,种群分布和叶绿素a浓度分布呈显著正相关性(r=0.305*;p=0.035;N=36)。脆弱象鼻溞,颈沟基合溞和模糊秀体溞是比较小的枝角类,受到无脊椎捕食者薄皮溞,幽蚊幼虫捕食因素的影响,在流溪河水库中在夏季呈逆向垂直迁移模式,即白天种群停留于水体表层,而晚上种群迁移至水体底层,而冬季则不进行垂直迁移活动。方形网纹溞,微型裸腹溞和盔型溞,所有个体,无论体长大小,在所有季节都进行垂直迁移活动,并且迁移幅度较大。
舌状叶镖水蚤和中剑水蚤是流溪河水库中体长最大的浮游动物,但由于发育时间较长,迁移规律随年龄阶段的桡足幼体的不同情况较复杂。总体来说,发育阶段较早的桡足幼体垂直迁移能力微弱,或不进行垂直迁移,分布于水体食物浓度较丰富的水层,而成体和晚期桡足幼体则进行幅度较大的垂直迁移活动。博平近剑水蚤体长最小,其垂直迁移规律是夏季进行小幅度的垂直迁移,冬季则没有垂直迁移行为,种群停留在水体上表层。
有壳变形虫是一类分布非常广泛、种类丰富的单细胞原生动物,它们的外形差异很大,并也常见于敞水区。在流溪河水库中,主要有6个种类。这些砂壳虫能够以水体中很多种类的轮虫、多甲藻为食,甚至能够摄食中型浮游生物包括无节幼体等,其摄食种类跟砂壳虫的口径大小有关:其中D. tuberspinifera偏好摄食一种直径为30μm的多甲藻,D. biwae对一种直径为25μm的多甲藻的种群则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砂壳虫对软体和有坚硬外壳的食物均有良好的处理方式;Asplancha, Stentor, Ploesome和中剑水蚤是砂壳虫的捕食者,其中,砂壳虫是中剑水蚤的重要食物来源,其种群跟中剑水蚤呈正相关性。砂壳虫最显著的特征是进行底栖-浮游的生活周期循环,种群高峰出现于正夏,时空差异分布显著,河流区和过渡区水体扰动较大、食物较为丰富的位置种群丰度最高。砂壳虫集中于食物较为丰富的暖水层0-12m,种群高峰出现于8m。砂壳虫受食物影响比受捕食因素影响更大,其种间种内竞争比较激烈,同类相食在砂壳虫各种类之间比较普遍。伪足对砂壳虫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其口径大小决定了伪足的活跃程度与摄食能力以及砂壳虫的食物生态位范围。
流溪河水库2004~4005年间进行了人为的高强度捕鱼导致水库鱼类的密度大幅度下降,浮游性的扁虫的种群在2006~2009年出现于每年的初夏。当扁虫一出现时,盔型溞的种群消失(7月),进入休眠状态,这比鱼类对盔型溞带来的捕食压力的种群消失时间(8月)提前了一个月,而方形网纹溞则取代了盔型溞的优势。结合实验室培养、观察、大型围格、以及野外采样数据分析,在无扁虫的情况下,盔型溞由于其滤食能力更强,其竞争优势大于网纹溞,但盔型溞对扁虫毒素非常敏感,因此在有扁虫的情况下,竞争优势被对扁虫毒素耐受性较大的网纹溞取代。扁虫对其自身产生的毒素也非常敏感,因此种群不能维持在很高的浓度,而方形网纹溞虽然也被扁虫捕食,但由于其耐受性种群反而取得与其他动物竞争优势。
|
|
|
|
1 |
陈坚;何斌源;梁士楚;;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水体浮游动物的种类[J];广西科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
2 |
孟凡,毛兴华,黄凤鹏,俞建銮,张锡烈, 马兆党,李钦亮;东海黑潮锋面涡旋区浮游动物的分布[J];生态学报;1995年03期 |
3 |
葛家春;骆马湖浮游动物生态特性研究[J];江西水产科技;2002年04期 |
4 |
刘镇盛,王春生,杨俊毅,张健,朱根海;象山港冬季浮游动物的分布[J];东海海洋;2004年01期 |
5 |
丁峰元,李圣法,董婧,程家骅;春季东海区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J];海洋渔业;2005年01期 |
6 |
林秋奇;韩博平;;流溪河水库湖泊区浮游动物大小分布特征[J];生态科学;2006年03期 |
7 |
李冠国,黄世玫;烟、威海区鲐鱼渔场中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分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4年01期 |
8 |
郑重,郑执中,王荣,林雅蓉,高尚武;烟、威鲐鱼渔埸及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生态的初步研究[J];海洋与湖沼;1965年04期 |
9 |
林婉莲;刘鑫洲;;武汉东湖优势浮游动物元素含量分析[J];水生生物学报;1985年03期 |
10 |
魏崇德;;杭州西湖治理后的浮游动物现状[J];海洋湖沼通报;1988年01期 |
11 |
郭远琼,黄伟建,韩博平,齐雨藻;大鹏湾浮游动物种群密度变化的一次数学模拟[J];生态学杂志;1997年05期 |
12 |
洪旭光,张锡烈,俞建銮,孟凡;东海北部黑潮区浮游动物的多样性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1年01期 |
13 |
林景宏,戴燕玉,林茂,杨清良,张金标,林更铭;夏季白令海浮游动物的分布[J];极地研究;2002年02期 |
14 |
王真良;小长山岛周围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
15 |
罗冬莲;厦门三个重要养殖水域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特征[J];台湾海峡;2004年04期 |
16 |
张雷;;简述浮游动物对有机碎屑的利用及其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1988年02期 |
17 |
陈亚瞿,徐兆礼,王云龙,胡方西,胡辉,谷国传;长江口河口锋区浮游动物生态研究Ⅰ生物量及优势种的平面分布[J];中国水产科学;1995年01期 |
18 |
蓝宗辉,杜联穆;韩江浮游动物研究[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
19 |
黄加祺,洪幼环,朱长寿,陈栩;福建南日岛海域浮游动物的分布[J];东海海洋;1997年04期 |
20 |
朱长寿,陈栩,黄加祺;福建湄洲岛周围海域浮游动物的分布[J];台湾海峡;199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