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泰山神灵变迁与进香地理研究
【摘要】:
泰山信仰即以泰山神(民间化后称为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为主的宗教神灵信仰。泰山信仰源自于远古的山岳崇拜,先秦秦汉时期,在秦皇汉武封禅活动的推动下,泰山信仰进一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泰山从抽象的山岳之神完成了人格化过程,这为其信仰的进一步扩展奠定了基础。唐宋时期,泰山神纳入国家中祀之列,泰山行宫已开始出现,民间的“东岳庙会”和“香社”亦已出现并趋于成熟。历金元至明清,各府州县已普遍建立起东岳庙。与泰山神相较,碧霞元君形成较晚,其形象虽早在汉唐的诗歌、道书中已出现,但至宋初其信仰才最终形成,祠宇才开始出现,地位也在泰山神之下。后来在道教及国家的推动下,其信仰开始扩展,历金元至明清达到鼎盛时期,在民间碧霞元君的地位已赫然凌驾于东岳大帝之上。
明清时期,随着泰山行宫在全国的建立、泰山文化在全国的传播及碧霞元君信仰的深入人心,泰山信仰达到鼎盛时期。此种情况下,各社会阶层纷纷奔赴泰山,拜谒于泰山神下,成为泰山忠实的香客。泰山香客人数多,分布广,其进香活动影响大,是泰山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从四面八方齐聚泰安,登临泰山,开辟了四通八达的朝山进香之路。而香客对泰山信仰了解的深入,又推动了泰山信仰的进一步传播。明清时期,东岳庙、碧霞元君庙在各地的纷纷建立即各阶层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旨在研究两大神主在泰山的发展历程,分析明清时期两者地位的变化及原因;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对香客的地域分布、香客的进香路线作以研究;并对明清时期泰山香客的构成、东岳庙、碧霞元君庙的分布及扩展原因作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