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混凝去除微污染源水中重金属砷(Ⅲ)、汞(Ⅱ)的研究
【摘要】:
城市饮用水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针对微污染饮用水源水中的微量重金属的去除,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本研究模拟自来水厂对微污染水源水中微量重金属砷和汞进行强化混凝处理,对以聚合硫酸铁(PFS)、聚合氯化铝(PAC)、聚硅酸硫酸铁(PFSS)为代表的混凝剂进行系统的试验,选择适合处理源水水质的混凝剂。
针对微污染水源水中的重金属As(Ⅲ)污染去除,以PFS、PAC、PFSS为混凝剂,采用强化混凝的处理方法,对水中微量As(Ⅲ)的去除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水的pH、混凝剂投加量、As(Ⅲ)初始浓度和源水浊度等因素对As(III)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硅酸硫酸铁除As(Ⅲ)效果好于聚合硫酸铁和聚合氯化铝,在pH=6-8、微污染源水As(Ⅲ)浓度为0.1mg/L、聚合硅酸硫酸铁投加量为0.065mmol/L时,可使滤后水中As(Ⅲ)浓度低于0.01mg/L,满足生活饮用水水质指标;当水中As(Ⅲ)初始浓度较高时,适当增加PFSS投加量,即可使As(Ⅲ)得到有效去除。PFS也可以有效去除源水中的As(Ⅲ),但去除率低于PFSS,PAC去除率最低。
针对微污染水源水中的重金属Hg(Ⅱ)污染的去除,以PAC为混凝剂,采用吸附-硫化物强化混凝的处理方法,对水中微量Hg(Ⅱ)的去除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吸附时间、水的pH、沸石粉投加量、投硫量、PAC投加量、Hg(Ⅱ)初始浓度等因素对Hg(Ⅱ)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的pH=8.5的条件下,当源水中Hg(Ⅱ)浓度为5-7ug/L时,通过此方法的去除,使源水中Hg(Ⅱ)的剩余浓度降至1ug/L以下,满足生活饮用水水质指标。
研究表明,强化混凝是提高供水水质的方法,在现有的常规工艺基础上,采用强化混凝处理,是去除微污染水源水中重金属污染的有效途径。
|
|
|
|
1 |
尤作亮,张金松,梁明,葛旭;强化混凝提高水厂除藻效果的试验研究[J];净水技术;2003年05期 |
2 |
何立娟;李圭白;吕谋;于莉君;;高锰酸盐复合药剂处理中堂水厂水源水的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
3 |
董秉直,曹达文,范瑾初;强化混凝中不同分子质量有机物的变化特点[J];工业水处理;2003年09期 |
4 |
唐利,崔福义,王建玲,吴宝利;高锰酸钾强化混凝处理洗车废水的研究[J];给水排水;2005年08期 |
5 |
潘碌亭;;新型聚硅铝铁絮凝剂强化处理低温低浊水[J];水处理技术;2006年10期 |
6 |
付小平;桂刘丰;何晖;林绍葵;;强化混凝技术在污水处理厂的应用[J];市政技术;2007年06期 |
7 |
周平;郑全兴;葛丽英;;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工艺在饮用水强化处理中的应用[J];给水排水;2009年04期 |
8 |
刘帅霞,汪蕊;强化混凝技术处理冬季黄河水生产性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年01期 |
9 |
陈伟玲;李明玉;任刚;林达红;袁永钦;申石泉;;强化混凝去除微污染水源水中镉(Ⅱ)的研究[J];给水排水;2008年11期 |
10 |
林文周;;强化混凝—人工湿地处理小城镇污水[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9年06期 |
11 |
徐亚东;;改性凹凸棒土对常规净水工艺的强化效应与机理研究[J];治淮;2010年02期 |
12 |
刘勇;贾瑞宝;杨晓亮;孙韶华;;臭氧预氧化强化混凝处理引黄水库水的中试研究[J];供水技术;2010年02期 |
13 |
汪琳;刘丽娟;李明玉;潘倩;任刚;王建平;方刚;;改性沸石粉和聚氯化铝铁联用对藻类去除的研究[J];给水排水;2010年05期 |
14 |
韩耀霞;;强化混凝净化微污染水源水的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7期 |
15 |
黄仕元;袁杏;刘金香;岳禹峰;;强化混凝与生物降解联用处理微污染原水的实验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16 |
玉玲;;水中单宁酸对强化混凝除污染的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1期 |
17 |
李潇潇;张跃军;赵晓蕾;朱玲玲;苏林;;聚合氯化铝/PDM复合混凝剂对冬季太湖预加氯水的处理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18 |
朱洁;张东;陈洪斌;张群;丁李刚;郑永菊;;微污染水源臭氧预氧化的生产性应用与生物风险探讨[J];给水排水;2011年02期 |
19 |
王桂荣,张杰;强化混凝处理低温低浊水的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4年05期 |
20 |
陈忠林,牛晚扬,马军,王东田,李圭白,焦明书;高锰酸盐复合药剂强化混凝处理高有机物含量的地表水[J];工业水处理;2001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