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及抑郁症感觉门控P50的临床研究
【摘要】:背景和目的
感觉门控(Sensory Gating,SG)是大脑有节制的对感觉信息输入的自动调节,是大脑早期信息处理的特征之一。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存在感觉门控P50(SG P50)抑制缺损,SG P50抑制缺损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稳定内表型标志。近年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尤其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稳定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也存在SG P50抑制缺损,有学者提出SG P50抑制缺损也可以作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候选内表型,并且可能与精神病遗传易感性相关。本研究以双相情感障碍及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听感觉门控P50来量化双相情感障碍及抑郁症患者的感觉门控功能,与正常对照者及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比较,观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及抑郁症患者是否存在SGP50抑制缺损;分析不同疾病状态、纵向精神病性症状、情感症状、药物、吸烟等因素对双相情感障碍及抑郁症患者SG P50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双相情感障碍及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之间的相关性及SG P50抑制缺损是否可以作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及抑郁症患者的候选内表型。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首发躁狂症4例、复发性躁狂症20例、双相障碍-躁狂26例、双相障碍-抑郁5例、首发抑郁症23例、复发性抑郁症24例,所有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Ⅲ)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首发精神分裂症组(Sch组)42例,对照组(NC组)29例。Sch组及NC组采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王常青收集数据。所有入组对象无神经系统及明确的躯体疾病,无精神活性物质或药物滥用史,听力正常,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研究步骤:为符合本研究需要,按美国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对患者进行重新评定。将躁狂单次发作及复发躁狂并入双相情感障碍组成双相情感障碍组(双相Ⅰ型,BP组)55例,首发及复发性抑郁症组成抑郁症组(D组)47例。对符合双相情感障碍及抑郁症入组标准的患者行SG P50检测,并在检测当日完成PANSS量表、BRMS/HAMD量表评定。
分组情况:为探讨疾病状态及精神病性症状对SG P50的影响,我们对入组患者按两汕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分组。⑴、根据患者P50检测时疾病状态及量表评定结果(BRMS总分、HAMD总分)将BP组及D组分为急性发作期双相情感障碍组(A-BP)、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组(C-BP)、急性发作期抑郁组(A-D)、缓解期抑郁组(C-D)。⑵、根据伴有/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及PANSS量表评定结果将BP组及D组分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组(S-BP)、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组(N-BP)、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组(S-D)、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组(N-D)。
研究工具:意大利产40导EBNeuro Sirius BB BE全功能数字化脑诱发电位仪进行SGP50检测,采用中国版本PANSS、BRMS量表、HAMD量表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估。统计方法:采用EXCEL2003和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资料的统计处理。主要采用卡方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Kruskal-Wallis H非参数检验(Htest)、Pearson或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不同精神疾病SG P50比较
1.1双相情感障碍组、抑郁症组、精神分裂症组与正常组SG P50比较BP组、D组S2均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2/S1介于NC组与Sch组之间,与N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急性发作期/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组及抑郁症组与精分组、正常组SG P50比较急性发作期BP组、急性发作期D组及Sch组S2、S2/S1均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BP组、缓解期D组S2均介于NC组与Sch组之间,但仅缓解期BP组与N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3伴有/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组及抑郁症组与精分组、正常组SG P50比较
S1:N-D组高于NC组、Sch组、S-D组,N-BP组高于Sc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S2:S-BP组、S-D组均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BP组介于NC组与Sch组之间,与N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c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D组与NC组、Sch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S2/S1:S-BP组、S-D组均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c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BP组、N-D组介于NC组与Sch组之间,但仅N-D组与Sc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组高于N-D组、N-B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4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及抑郁症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SG P50比较S-BP组、S-D组在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S2、S2/S1均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SG P50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2.1伴有/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组SG P50与临床量表分的相关性S-BP组的SG P50各指标与BRMS总分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N-BP组的S2/S1与BRMS总分正相关(P<0.05)。
2.2伴有/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组SG P50与临床量表分的相关性S-D组的SG P50各指标与HAMD总分及其因子分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N-D组的S2及S2/S1与HAMD总分正相关(P<0.05);尤其与因子分中的体重变化分、认识障碍分、迟缓分、睡眠障碍分及绝望感分正相关(P<0.05)。
3药物对SG P50的影响
3.1心境稳定剂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SG P50影响
碳酸锂治疗组、丙戊酸盐治疗组S2、S2/S1均高于NC组,未用心境稳定剂治疗组S2高于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碳酸锂治疗组、丙戊酸盐治疗组、未用心境稳定剂治疗组三组之间SG P50各指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2碳酸锂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SG P50影响
在急性发作期,未用碳酸锂治疗组S2、用与未用碳酸锂治疗组S2/S1均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缓解期,用碳酸锂治疗组S2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在急性发作期还是缓解期,用与未用碳酸锂治疗组之间SG P50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3丙戊酸盐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SG P50影响
在急性发作期,用与未用丙戊酸盐治疗组S2、S2/S1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缓解期,未用丙戊酸盐治疗组S2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在急性发作期还是缓解期,用与未用丙戊酸盐治疗组之间SG P50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4氯氮平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SG P50影响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合并/未合并氯氮平治疗组S2、S2/S1均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性发作期,合并/未合并氯氮平治疗组S2、S2/S1均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缓解期,合并/未合并氯氮平治疗组SG P50各指标与N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发作期合并氯氮平治疗组S2/S1高于缓解期合并/未合并氯氮平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在急性发作期还是缓解期,合并/未合并氯氮平治疗组之间SG P50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5 SSRIs及苯二氮卓类药物对抑郁症患者SG P50影响
缓解期抑郁症患者SSRIs治疗组与非SSRIs治疗组SG P50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苯二氮卓类治疗组与未合并苯二氮卓类治疗组SG P50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吸烟对SG P50的影响
双相情感障碍及抑郁症患者吸烟组(平均20支/日)与非吸烟组(从未吸烟或曾经吸烟)S2、S2/S1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SG P50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双相情感障碍及抑郁症患者存在SG P50抑制缺损,主要表现为S2波幅的增高,提示其大脑排除无关刺激传入的处理能力降低。
2、双相情感障碍及抑郁症患者的SG P50抑制缺损主要受疾病状态和精神病性症状的的影响,既有属性特征又有状态特征,提示SG P50抑制缺损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及抑郁症患者的一种调控易感指标。
3、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及抑郁症患者的SG P50抑制缺损是持续存在的,不受情感状态、吸烟、药物治疗等因素的影响,提示SG P50抑制缺损可能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及抑郁症患者的神经生物学标志。
4、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及抑郁症患者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SG P50抑制缺损有一定的相关性,SG P50抑制缺损的非特异性可能反映了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及抑郁症患者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共享精神病性症状遗传易感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