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甲醛对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

林哲绚  
【摘要】:近年来,有研究提出内源性甲醛(FA)可能是启动内皮细胞损伤,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潜在危险因素。内源性甲醛是人体内甲胺(MA)氧化脱氨的代谢产物,研究表明甲胺本身对血管内皮相对无毒,但在SSAO催化下,其脱氨产物可引起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及内皮细胞株CPA47损伤,但有关血浆中内源性甲醛浓度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毒性作用的量效关系数据仍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改良KC1-SDS沉淀法测定蛋白质-DNA交联(DPC)、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膜完整性,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细胞形态、细胞骨架的完整性各指标,从细胞水平研究血液中内源性甲醛浓度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是否存在直接关系。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大鼠主动脉“环”植块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在取出大鼠胸主动脉时进行了血管外膜的瞬间热处理(60℃,2s),并通过S-P免疫组化染色检测Ⅷ因子相关抗原对内皮细胞进行鉴定。 二、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比较了瞬间热处理与无热处理对早期植块培养过程中迁出内皮细胞纯度的影响。 三、取3~4代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用含不同浓度甲醛(0、0.01、0.05、0.1、0.5、1、2mM)的无血清培养基,孵育1.5h;及含0.05、0.1mM甲醛的无血清培养基加入后各孵育0、0.5、1、1.5、2、4h,收集细胞,用改良KC1-SDS沉淀法测定各组细胞蛋白质-DNA交联(DPC)。 四、不同浓度甲醛孵育1.5h;及用含0.05、0.1mM甲醛的无血清培养基孵育不同时间后收集培养基上清,乳酸脱氢酶(LDH)检测试剂盒测定培养基中酶活性。 五、不同浓度甲醛孵育1.5h后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 六、不同浓度甲醛孵育1.5h后,FITC-鬼笔环肽标记F-actin,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细胞骨架结构改变。 研究结果: 一、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呈多角形或梭形,呈鹅孵石镶嵌排列。免疫组化S-P法检查Ⅷ因子相关抗原,胞浆中有棕黄色着色,即呈阳性反应。 汕头大学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二、热处理组内皮细胞/总细胞数比率(又士s)为0.678士0.154,对照组为0.431 士0.194。与无热处理法比较,瞬间热处理使植块培养法的内皮细胞纯度显 著提高(P0 05)。 三、浓度为。、0.01、0.05、0.1、0.5、l、ZmM甲醛作用l.sh,交联率(又士s)分 别为1.43士0.63、2.1社1.44、3.27士1.26、6.23士3.22、8.12士2.49、9.57士1.87、 1334士1.82%。0.5一ZmM甲醛作用1.5h后引起DPC形成明显增高 (P0.05)。0.smM组比0.olmM组交联率升高(P0.05);lm五人组比0,01、 0.05m务江组交联率明显升高(P0.01)而O.smM与lmM组之间差别无统计 学意义:ZmM组交联率比各低剂量组高,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浓度为0.05mM的甲醛作用0、05、l、1.5、2、4h,交联率(又士s)分别为 1 .18士0,29、3.07士0.37、3.13士0.68、3.27士1.26、6.93士0.73、10.15士2,91%;浓 度为0.lmM的甲醛作用。、0.5、l、1.5、2、4h,交联率(又士s)分别为1.93士0.45、 3.9士1.45、4.2士1.04、6.23士3.22、10.8士0.90、18.6士4.5%。0.05InM甲醛作用 Zh后引起交联率比各短时间组明显升高(P0.01),4h组与Zh组差别也有 统计学意义(P0.01)。0.lmM组作用Zh后引起交联率明显升高(P0.01), 但与1.5h组无显著差异,4h组与各短时间组有显著差异(P0.01)。 四、浓度为0、0.01、005、0.2、05、l、ZmM甲醛作用l.sh,LoH释放(又士s) 分别为3.26士3.62、2.01士1.36、2.19土1.10、3.09士1.48、4.59士2.13、5.97士4.16、 11.48士2.26%。0.01一lmM组与对照比无明显差异(P0.05),ZmM组LDH 释放明显升高,与0一0.smM各剂量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0.05mM 和O.lmM组作用不同时间LDH释放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 五、0.olmM、0.05mM组作用1.5h在光镜下观察内皮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 0.lmM甲醛作用1.5h后,细胞收缩、变圆、肿胀,细胞间隙增宽,该变化 随着甲醛浓度增高而更明显。 六、对照组内皮细胞肌动蛋白微丝围绕在细胞四围呈条带状,排列整齐、分布均 匀、粗细胞匀称,0.olmM、0.O5mM组细胞骨架无明显改变,O.lmM组细 胞肌动蛋白微丝排列紊乱,随着甲醛浓度升高肌动蛋白微丝排列紊乱越明 显,ZmM组部分细胞微丝断裂,收缩呈絮状。 结论与意义: 汕头大学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一、建立并改良了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分离培养法。 二、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暴露于甲醛下可引起DPC的形成,并呈剂量依赖性和 时间依赖性趋势。提示,内源性甲醛浓度增高,或生理浓度的内源性甲醛长 期作用,可引起DPC,可能会导致一些重要基因表达异常,从而影响细胞 功能或引起内皮细胞凋亡,从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过程。 三、较高浓度甲醛( 0.lmM)可引起内皮细胞膜通透性增高,并呈剂量依赖性增 高。说明甲醛对内皮细胞具有细胞毒性。 四、甲醛作用后细胞主要表现为细胞收缩、变圆、细胞间隙增宽。细胞回缩是血 管壁通透性增高的主要机制,而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的形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昆;曹毅;胡均猜;乔永康;杨旭;;血清和血浆对甲醛诱导性细胞内DPC形成的促进作用[J];生态毒理学报;2006年02期
2 江中发;邓灵福;李宁;吴凯;杨旭;张本延;;甲醛致大鼠肺和肾组织细胞DNA-蛋白质交联及其修复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年01期
3 娄小华;段丽菊;杨光涛;吴凯;王黎明;柯珂;朱燕;杨旭;;谷胱甘肽对甲醛所致DNA-蛋白质交联形成的促进作用(英文)[J];生态毒理学报;2008年04期
4 杜燕萍,杨蓉珠;食品中甲醛次硫酸氢钠测定方法中的甲醛馏出液与回收率的探讨[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3年10期
5 杨文华;;低浓度甲醛对人体血象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07年03期
6 ;接触甲醛导致膜性肾病[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1995年04期
7 李伟,李文维;40%甲醛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8 刘亚平,王建华,朱春阳,张伟,张旭宏,王文,尤秀新,李永恒,张铁兵;农村居室装潢后空气中甲醛及耗氧量现状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1998年02期
9 张辉文,刘恒戈,吕文旭,程煜风,买合木提,王怀安,米热古;硼砂酚醛器械消毒液中甲醛的定量分析与稳定性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10 项雪琴;甲醛致声带麻痹30例原因分析[J];中原医刊;2002年01期
11 陈小岳,陈红春;常州市公共场所甲醛污染水平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2年06期
12 祝红宇;甲醛溶液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3 连孝华;;如何防范服装中的甲醛[J];健康博览;2003年08期
14 弓巧玲,陈欣然;郑州市水发食品中甲醛残留量的调查分析[J];肉品卫生;2004年02期
15 敬永计,曾云康,楚涛,汪勇,姚勇,吴宇川;~1MBTH分光光度法测定水发食品中的甲醛[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4年05期
16 林太清,徐天源,王春晓;广州市售水产品及水发产品中甲醛的使用情况调查[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5年01期
17 黄云飞,张晨,汤其宁;甲醛对大鼠的致突变研究[J];地方病通报;2005年02期
18 张桂芝;刘东山;刘长庭;;甲醛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染色体不稳定性的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6年03期
19 李炎冬;徐加鹤;;内镜下甲醛治疗放射性直肠炎出血的初步探讨[J];中国内镜杂志;2007年01期
20 杨友;颜崇淮;沈晓明;;甲醛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丹凤;袭著革;张华山;李官师;晁福寰;;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甲醛的遗传毒性效应[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邓高峰;谭小霞;王宏恩;唐冬芬;;几种空气净化器的净化效果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唐幸福;李溪;陈建民;李俊华;郝吉明;;氧化锰分子筛低温去除甲醛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4 王兢;刘丽;纪敏;;La_(0.8)Sr_(0.2)FeO_3甲醛气体传感器研究[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C];2008年
5 曾春娥;彭晓辉;乔琰;牛丹丹;鲁志松;杨旭;;甲醛对雄性幼鼠的生殖毒性[A];中南六省性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暨湖北省性学会第二届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褚秀娟;张华;;纳米二氧化锰对甲醛去除效率的影响[A];第八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姜华;;光催化纳米氧化物在甲醛净化中的运用[A];2003年中国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全丽艳;吕功煊;;草酸盐对甲醛光催化氧化降解过程促进作用的研究[A];2004年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谢永玲;张明月;郑爱英;赵春红;王春花;管彤;张力;刘克明;;胶合板释放物甲醛对小鼠脑内神经递质的影响[A];中国毒理学会——第一届全国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刘太宏;聂云霞;何刚;张媛;房喻;;四聚噻吩的化学单层组装及其对甲醛的传感行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丹凤;甲醛/苯单独及混配吸入染毒致大鼠多靶点毒性效应及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2 吴英松;恶性疟原虫乳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单抗制备及疟疾诊断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3 杨玉花;甲醛吸入染毒致大鼠肺损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4 邵华;甲醛和苯乙烯DNA加合特性及生物标志物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李会英;分子筛酸性位催化丁烯异构化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6 张海东;锑氧化物及锑钒复合氧化物催化剂上的甲烷选择氧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5年
7 李玉华;光催化氧化降解室内空气甲醛性能及数值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8 卢进;聚苯胺-铂-氢钼青铜催化体系的形成及其对C1分子的电催化氧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9 姚玉元;催化纤维净化室内空气有机污染物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10 吕品;室内空气质量控制中关键检测技术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哲绚;甲醛对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D];汕头大学;2004年
2 姜英;甲醛对Rab26基因与CDKN2B基因体外表达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英柳;纳米TiO_2负载于活性炭纤维吸附—光催化氧化室内挥发性有机气体甲醛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王金权;胶合板甲醛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6年
5 张博;光催化降解小分子有机污染物甲醛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6 曹佩玲;TiO_2薄膜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甲醛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7 孙蕾;用于声表面波甲醛传感器的相关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8 李建华;聚丙烯酰胺/苯酚/间苯二酚/甲醛有机交联体系交联机理及动力学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5年
9 段浩波;东北师大校园室内空气中甲醛污染与控制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高兰敏;多孔磷酸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素英;甲醛危机考问啤酒巨头[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2 高扬;拒绝甲醛上餐桌[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3 吴绵;美国关注家具甲醛排放量标准[N];中国质量报;2009年
4 记者 葛素表 沈汝发;国产啤酒“甲醛门”风波之三问[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5 樊万朝 杨监广;二百户家居甲醛检测近半超标[N];新华日报;2004年
6 大漠;甲醛价格触底反弹[N];中国化工报;2007年
7 记者 吴艳荣 董广顺 实习生 刘彦欣;“甲醛风波”未影响我省啤酒市场[N];河北日报;2005年
8 记者 鲍晓倩 陈燕 刘成;95%国产啤酒含甲醛豪无根据[N];经济日报;2005年
9 张宪春 路敦海;青啤宣称:国内大厂皆无“甲醛啤酒”[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10 天一证券研究所 张冬云;“甲醛”对啤酒股影响有限[N];中国证券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