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螺旋藻和三角褐指藻的光生物学研究

李平  
【摘要】: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性环境变化(如阳光UV-B辐射增加、CO_2浓度升高、海洋酸化及全球变暖等),会影响水域初级生产者藻类的生理代谢,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各种过程及生态平衡。蓝藻,被认为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自养生物(距今大约33至35亿年前),在其进化过程中经历了较强烈的太阳辐射,因此其对UVR的伤害形成了全面和高效的抵御机制。而硅藻大约在1.5-2亿年前的侏罗纪才形成,这时候地球已形成较厚的臭氧层,因此,硅藻可能不会花费过量的能量消耗在抵御UV辐射方面,两种藻在耐受阳光辐射机制方面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为此,本文选择经济价值高的原核蓝藻螺旋藻和真核的水产饵料硅藻三角褐指藻为研究材料,探讨了其对阳光紫外辐射(UVR)的响应及其机制。 在室外阳光辐射与水温较高(30±2?C)条件下,室内长期保种(439)与室外养殖(D-0083)的两个钝顶螺旋藻[Arthrospira (Spirulina) platensis]品系的螺旋结构,主要受高强度PAR的影响。两个品系的形态变化模式差异较大,螺旋较紧凑(螺距小)的D-0083变得更加紧密,而螺旋较松的439品系螺距变大(变松散)。在太阳模拟辐射与低温(15和22?C)条件下,UVR能够使得藻丝断裂,而在较高温度(30?C)下,UVR对其螺旋结构影响都不大,藻丝基本无断裂。另外,UVR对螺旋藻DNA产生损伤,这种损伤在低温条件下较大。D-0083品系螺旋结构的转向(重要形态特征之一),在室外高PAR下能从右旋变左旋,UV-A或UV-A+B可加速螺旋转向的变化。这种螺旋转向在低光条件下可逆转。而在439品系没有发现这种转向的变化。 三角褐指藻,其生长速率受到UVR的抑制。将室内培养的细胞转移到室外阳光辐射条件下,前2天生长缓慢,4天后生长速率增大并趋于稳定。藻细胞对强光和UV的耐受能力被阳光辐射诱导。UVR的存在能增强这种耐受能力,但对细胞紫外吸收物质含量无显著影响。将适应高光与紫外的细胞,再次转移到弱光(15%阳光辐射)下或滤除PAR(只有UVR)条件下时,细胞抵御UVR和高PAR的能力迅速下降。加入蛋白质抑制剂(氯霉素)显著降低了细胞耐受强光和UVR的能力,显示了D1、D2蛋白新合成所起的作用。在提高海水中pCO_2(800 ppmv)、改变其碳酸盐系统的条件下,该藻的无机碳浓缩机制(CCM)被下调,光合作用对CO_2的亲和力下降;但其生长没有受到显著影响。在室外半连续培养条件下,CO_2加富对其生长也没有促进作用;但CO_2升高/pH值下降降低了其碱性磷酸酶(催化有机磷利用)的活性,显示了海洋酸化在磷限制条件下的负面影响。 比较原核的螺旋藻与真核三角褐指藻对UVR的响应与适应机制,可以看出,阳光UVR均能降低其光合作用与生长,虽然两者紫外吸收物质含量均较低,但抵御UVR的能力均较强,前者能通过改变螺旋结构,而后者通过提高修复能力,减少UVR导致的损伤。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唐学玺,黄键,王艳玲,王蒙,王丽丽;UV-B辐射和蒽对三角褐指藻DNA伤害的相互作用[J];生态学报;2002年03期
2 唐学玺,李永祺;对硫磷对三角褐指藻核酸和蛋白质合成动态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0年04期
3 梁英,麦康森,孙世春,于道德;硝酸钠浓度对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MACC/B226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J];海洋科学;2002年05期
4 吕小乔,孙秉一,史致丽;三角褐指藻对汞吸收富集作用的研究——汞与浮游植物相互作用(Ⅱ)[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4期
5 王大志,单保党,程兆弟,洪华生;氯化胆碱在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养殖中的应用初探[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6 徐道英;何复胜;陈蓉蓉;;螺旋藻的室外培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1期
7 张玉忠,时东霞,周百成,曾呈奎,庞世瑾;钝顶螺旋藻C-藻蓝蛋白分子的STM研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97年05期
8 梁英,麦康森,孙世春;硝酸钠浓度对2株三角褐指藻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J];黄渤海海洋;2001年04期
9 马志珍;;氮源及其浓度对三角褐指藻生长的影响[J];海洋湖沼通报;1983年02期
10 杜林方,付华龙;钝顶螺旋藻藻胆蛋白的分离纯化及特性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11 李文权,蔡阿根,王宪,陈然;光和营养盐对三角褐指藻生化组成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1994年03期
12 武宝 ,陈贻竹,臧汝波;钝顶螺旋藻的光谱特征及耐热的荧光研究[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1994年01期
13 王翠红,辛晓芸,李日强,李海云,李春宇,徐建红;钝顶螺旋藻的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14 胡一兵,刘辉平,胡军;几种水体污染因子对钝顶螺旋藻生长的影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15 李日强,王翠红,席玉英,辛晓芸,徐建红,冯慧玉,郭平;钝顶螺旋藻对五种元素生物富集作用的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16 马仁懿;;钝顶螺旋藻类囊体膜的叶绿素蛋白复合物的基本特性[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04期
17 朱友芳,王大志,孔庆璞,罗云峰;生长素QS在钝顶螺旋藻养殖中的应用[J];台湾海峡;2000年03期
18 周爱堂;钦佩;张景襄;谢民;;罗非鱼对钝顶螺旋藻摄食、消化、吸收的示踪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1989年03期
19 李志勇,郭祀远,李琳;富硒螺旋藻培养技术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1年04期
20 蔡恒江,唐学玺,张培玉,于娟;UV-B辐射和久效磷对三角褐指藻DNA共同伤害效应[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蜜;卿人韦;兰利琼;傅华龙;;三角褐指藻△15脂肪酸去饱和酶的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2 杨志凯;官远芳;杨维东;刘洁生;吕颂辉;李宏业;;高通量转录组分析三角褐指藻氮代谢影响脂质累积的分子机制[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凃丽;陈波;冷鹂;曲芳兵;兰利琼;傅华龙;卿人韦;;二酰基甘油转移酶对三角褐指藻油脂积累及相关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周骏;;正壬香草酰胺对三角褐指藻的化感作用机制研究[A];中国第五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石寿海;陈志伟;高玲;贾玉辉;郭春生;王清吉;;海水钝顶螺旋藻多糖提取工艺研究[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林重阳;沈晓文;徐虹;;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两种不同形态藻丝体的光合作用和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梁英;麦康森;孙世春;杨燕妮;;盐度对三角褐指藻UTEX640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A];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张晓辉;张学成;Yoshihiro Shiraiwa;;钝顶螺旋藻(节旋藻)OUQDS_6生长和pH周期变化的研究[A];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9 田庚元;王仲孚;;钝顶螺旋藻多糖化学及生物活性的研究(摘要)[A];中国海洋生化学术会议论文荟萃集[C];2005年
10 吉晓佳;张大栋;庞延军;沈恒冠;曾昭琪;杨永华;;多胺对螺旋藻生长与代谢的调控研究[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平;螺旋藻和三角褐指藻的光生物学研究[D];汕头大学;2009年
2 于红;钝顶螺旋藻多糖抗病毒及抗肿瘤作用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3 石娟;三角褐指藻和微拟球藻EPA合成的去饱和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4 曹学成;螺旋藻染色体外DNA的克隆及结构与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刘晓娟;三角褐指藻的自养、兼养和异养特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6 鲁军;螺旋藻活性肽的纯化、鉴定及降压、护肝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杜玲;钝顶螺旋藻两个生态种多糖的抗菌、抗肿瘤活性及其机理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8 李斯;海洋微藻的分类方法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王仲孚;钝顶螺旋藻糖缀合物的结构与生物活性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1年
10 梁英;海洋硅藻脂肪酸组成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百灵;磷硅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邱昱晶;三角褐指藻的油脂积累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陈烁;环境因子对三角褐指藻光合作用的影响[D];湖北师范学院;2011年
4 潘瑾;温度和硅胁迫对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生长和脂肪酸组成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夏旗;钝顶螺旋藻对沼液的处理与利用[D];西南大学;2011年
6 韩吉昌;富油微藻的采集与油脂合成关键酶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石娟;两株海洋微藻△5脂肪酸去饱和酶的基因克隆[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8 任晓咏;低温胁迫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和生理生化影响及其LEA基因的克隆[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9 柯珍恋;钝顶螺旋藻转化与表达系统的建立[D];厦门大学;2001年
10 郑国庭;三角褐指藻DGAT2的克隆分析及通用转化载体的构建[D];宁波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林;深圳太空农业初具规模[N];市场报;2006年
2 记者胡左;毛乌素发现神奇天然钝顶螺旋藻[N];科技日报;2002年
3 卢隆杰;螺旋藻的养殖技术[N];中国特产报;2006年
4 张强;保健食品领域一匹黑马[N];中国质量报;2008年
5 记者 黄世钊;北海发展海洋经济推进“一轴两翼”战略[N];法治快报;2007年
6 程元虎;螺旋藻的培养方法[N];中国渔业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王敏;太空作物让你饱眼福又饱口福[N];深圳特区报;2006年
8 记者胡左;内蒙古毛乌素沙地碱湖发现两个螺旋藻种[N];科技日报;2002年
9 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灵石金章银军;螺旋藻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前景[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10 记者 侯小健;海口近岸海域赤潮发展态势减缓[N];海南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