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橡胶粉的杂化改性及其对水泥基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摘要】: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废弃橡胶轮胎。废橡胶的处理和资源化再利用引起了众多研究工作者的关注。其中,废橡胶粉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应用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该研究一方面可以减少废橡胶在堆积与处理时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橡胶良好的弹性可以改善水泥基材料的抗冲击、抗冻、抗渗、吸声、保温、隔热等性能。但是,由于废橡胶粉的憎水性,使其与水泥基材料的相容性差,造成强度大幅下降,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本研究通过对废橡胶粉进行杂化改性处理,改善橡胶粉与水泥基材料的相容性,进而减小其对水泥基材料强度等性能的不利影响,拓展掺橡胶粉水泥基材料的应用领域和范围,这对废橡胶的综合利用及特种水泥基材料的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采用正硅酸乙酯(TEOS)或硅酸钠为反应前躯体,并引入含亲水基团的有机硅氧烷,通过溶胶-凝胶(sol-gel)法制备了杂化改性胶粉。运用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固体核磁共振(NMR)29Si谱分析、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EPM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方法,对杂化改性胶粉表面结构、亲水性变化等进行了分析与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杂化改性,在胶粉内部生成了Si-O-Si的杂化网络并与胶粉互穿,同时在其表面引入了大量的亲水羟基(-OH),杂化改性胶粉表面的接触角由94°降低至68°,亲水性提高。
以掺杂化改性橡胶粉水泥砂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杂化改性橡胶粉对砂浆强度、弹性模量、干燥收缩、抗冲击、抗渗、吸声和保温隔热等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目前国内外报道的掺氢氧化钠改性胶粉、偶联剂改性胶粉等砂浆强度相比,杂化改性胶粉砂浆强度提高幅度明显。杂化改性反应前驱体的种类和掺量对掺改性胶粉砂浆的强度影响很大。当TEOS用量为5phr时,制得的杂化改性胶粉TRP掺入水泥砂浆后,砂浆28天抗压、抗折强度分别较对比样提高了51.4%和29.2%;当硅酸钠用量为6phr时,制得的杂化改性胶粉SRP掺入水泥砂浆后,砂浆的28天抗压、抗折强度分别提高了48.8%和17.2%。TEOS是sol-gel法中常用的反应前躯体,但其价格较高,且有一定的毒性;相比而言,硅酸钠也具有很好的改性效果,且价格便宜、安全环保,因此,选用硅酸钠来改性胶粉具有性价比优势,目前未见相关研究报道。
对橡胶粉砂浆的性能研究发现,与未加入橡胶粉的砂浆相比,掺9%的SRP砂浆抗冲击性能提高了近7倍;掺7%的SRP砂浆平均吸声系数提高了17%,且导热系数降低了67%;掺0.8%的SRP砂浆抗渗压力提高了40%,而掺2%的SRP砂浆抗渗压力提高了180%。
用SRP制得防水型砂浆稠化粉,配制了强度等级为M10、抗渗等级为P10的普通干混防水砂浆,其水泥用量仅为12.8%,砂浆性能完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与常用的防水添加剂相比,添加剂成本可减少50%左右。这进一步说明,SRP可在砂浆中起到提高抗渗性能、增加保水性、提高粘结强度的作用。该研究为杂化改性橡胶粉作为水泥基材料的功能性改性剂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XPS分析结果表明,杂化改性胶粉表面的Si-O-Si结构与水泥浆中的钙、硅在水化早期形成了Si-O-Ca结构。通过对橡胶-水泥浆体界面的微观形貌观察和界面粘结力分析发现,该产物与水泥的水化产物发生化学键合,从而使橡胶粉与水泥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杂化改性橡胶与水泥浆体的界面粘结强度提高了3倍。进一步分析表明,杂化改性胶粉与水泥浆体界面通过化学键结合,阻断了硬化水泥浆体毛细孔,从而提高了渗透压力。论文提出了杂化改性橡胶粉与水泥在各水化阶段的反应示意图,深入地分析了杂化改性橡胶粉对水泥砂浆性能的改善作用及其机理。
|
|
|
|
1 |
邵元华,余拔章,赵藻藩;邻菲罗啉及其衍生物萃取Fe(Ⅱ)机理的电化学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1990年04期 |
2 |
徐彭寿,徐世红,刘先明,朱警生,麻茂生,张裕恒,许振嘉;碱金属Cs和Na与GaAs(100)界面相互作用的光电子能谱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1994年03期 |
3 |
周春华,刘威,李学闵;混杂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1996年06期 |
4 |
胡自化,曾向阳,刘湘辰,胡宁静,黄宜坚;基于Visual Basic环境下开发的数控加工仿真系统[J];机电工程;1997年02期 |
5 |
程开甲,程漱玉;论材料科学的理论基础[J];材料科学与工程;1998年01期 |
6 |
吴崇峰,姜珊;CAD塑料材料选择系统[J];中国塑料;1998年03期 |
7 |
马莲莲;立窑水泥厂计算机开发应用体会[J];山东建材;1998年03期 |
8 |
王自强,韩学礼;压电材料中心裂纹问题[J];固体力学学报;1999年02期 |
9 |
马江,周新贵,张长瑞,曹英斌;单向纤维增强SiC基复合材料界面微结构的研究[J];硅酸盐学报;2000年05期 |
10 |
王荣明,李春志,颜鸣皋;稀土影响高温合金GH907性能的显微机理研究[J];材料工程;2001年07期 |
11 |
刘澄,张国定,NAKA Masaaki;用原子力显微镜纳米压痕法研究Gr/Al复合材料热循环后的微观力学性能(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1年04期 |
12 |
刘玉文,张志谦,黄玉东,刘立洵,包建文;碳纤维在电子束辐射过程中对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J];材料工程;2002年02期 |
13 |
王安强,万建松,苟文选,矫桂琼,岳珠峰;单纤维界面强度光弹性实验和理论研究[J];复合材料学报;2003年06期 |
14 |
刘政,周彼德,彭德林,安阁英;氧化铝短纤维增强铝合金复合材料界面的研究[J];复合材料学报;1991年04期 |
15 |
韩伟真,王鹏,韩涛;DJ系列油水界面检测仪的调试方法[J];油气田地面工程;1997年05期 |
16 |
朱长飞,罗喜胜,李秀臣,王庆;Al_2O_(3f)/Al复合材料的超声特性[J];材料研究学报;1998年03期 |
17 |
邢占平,韩雅芳,程志英;NiCrAlYSi涂层/IC6合金基体界面区微观结构的TEM研究[J];金属学报;1998年11期 |
18 |
曹海琳,黄玉东,张志谦,刘立洵;碳纤维阳极氧化法处理对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J];材料工程;2000年04期 |
19 |
杨扬,李正华,吕培成,高文柱,颜学柏,裴大荣,张新明;爆炸复合界面温度场模型及应用[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0年03期 |
20 |
曹莹,吴林志,张博明;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研究[J];复合材料学报;200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