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及可靠性基础理论研究
【摘要】:
客观定量地评估电力系统可靠性能探明系统的薄弱环节,指导电力系统规划、生产与维护,以实现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可靠等运行目标,达到可靠性与经济性的有机统一。近年来,一方面,为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我国能源集约化开发和高效率利用,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多项高压/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陆续投运,受端电网形成了多直流馈入系统;输电网规模日益庞大且复杂。另一方面,为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和气候变暖,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和智能电网的研究建设,已成为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式电源出力的强随机性和间歇性,大大增加了电网规划与运行的不确定性;以高级资产管理体系为基石的智能电网尤为强调基于可靠性条件的状态检修技术。因此,电力系统可靠性研究与应用领域正面临着许多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亟待攻关。为此,本论文针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概率风险评估、输电系统充裕度与安全性评估以及可靠性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科学性的探索,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
1.针对特高压/高压直流系统运行特性和结构特点,在对各子系统划分与建模的基础上,提出直流系统可靠性评估模型及其评估方法,计及直流控制保护系统和无功补偿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以换相电压时间面积为换相失败判据,在构建换相失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交流系统故障诱发多直流馈入系统换相失败风险评估方法,计及了多个不确定因素的综合作用。以南方电网实际直流系统为算例实现了对所提风险评估方法的验证。
2.针对交直流混联系统运行条件复杂、运行约束多的特点和直流系统的运行特性,建立了以直流极功率方向系数为控制变量的最优负荷削减模型,有效计及了互联电网间直流系统功率支援与功率调制功能,以及由运行条件约束导致的直流极投退等工程实际问题。同时,为了克服平启动时原始对偶内点法收敛困难的局限性,引入了一种将初值寻优过程等效为求取动态系统稳定平衡点的思想,基于伪暂态连续法实现初值寻优。经IEEE RTS96交直流混联输电可靠性测试系统测试,验证了所提模型更加符合工程实际,求解方法收敛性能好、鲁棒性强,为大规模交直流混联输电系统充裕度评估提供了强有力工具。
3.为避免确定性暂态稳定分析结果过于保守与不全面等问题,以安全域概率稳定模型为基础,基于动力系统理论确定电力系统暂态稳定主导不稳定平衡点附近的动态安全域线性边界,并采用以半不变量为基础的埃奇沃斯级数展开获得随机变量加权的联合概率分布,从而构建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概率模型。该模型能有效计及发电机的出力和内电势、负荷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故障类型、故障位置和故障切除时间等多个不确定性因素。较传统方法,本文模型和方法不需要繁琐的公式推导,物理意义清晰,实现简单,计算效率高。通过IEEE 10机39节点系统对上述模型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的验证。
4.为克服电力系统可靠性应用研究中假设预防性检修间隔时间和修复持续时间为指数分布造成的模型失真,本文从可靠性数学基础理论出发,以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为例,计及其预防性检修,研究建立了基于半马尔可夫过程的具有多停运模式的系统可靠性模型及其解析求解方法;提出了以保护年均经济损失最小为目标确定单一保护和双重化保护的最优预防性检修策略;研发了继电保护最优预防性检修分析决策系统。以某电网典型保护系统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和方法具备计算速度快、精度高的优势。
5.为彻底解决电力系统可靠性研究以状态转移函数服从指数分布为假设前提造成的问题,提高电力系统可靠性研究的精细化水平,以电力设备可靠性研究为例,建立了基于位相型分布的可靠性解析模型及其矩阵解析求解方法;以可靠性应用研究的电力设备检修优化为例,分别建立了以可靠性最优和经济性最优为目标的检修优化模型;通过电力变压器检修优化算例,实现了上述模型和方法的全面验证。为解决经典分布无法反映分布式电源有功出力间歇性问题,建立风力发电机与光伏发电系统出力的位相型分布随机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随机潮流的位相型分布模型,并采用以半不变量法为基础的埃奇沃斯级数实现其高效求解,另外还分析了分布式电源、无功补偿对支路负载安全性和电压质量的影响。
本文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337010,5097703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2009CB219704),“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2006BAA02A30),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2009A091300011),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2010A010200005)的资助。
|
|
|
|
1 |
秦权,张一兵;单层混凝土工业厂房综合可靠性评估专家系统[J];计算力学学报;1989年02期 |
2 |
韩富春;刘亚新;;电力系统规划可靠性评估[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
3 |
马书祥;正态分布在弹药产品 可靠性评估中的应用[J];质量与可靠性;1995年04期 |
4 |
张涛,胡东成;一种神经网络控制器的容错设计与可靠性评估方法[J];电子学报;1999年02期 |
5 |
任震,何建军,谌军,黄雯莹,李本河;交直流网络系统可靠性评估的Monte Carlo-FD混合法[J];电网技术;2000年05期 |
6 |
翟成瑞,张文栋,祖静;某飞行器数据记录设备的可靠性综合评估[J];航空学报;2000年05期 |
7 |
徐荆州;李扬;陈霄;;基于GO法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6年05期 |
8 |
王莲花;刘玉存;;威布尔分布在小样飞机系统使用可靠性评估的应用[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年11期 |
9 |
黄景德;王军波;王伟;;小子样条件下制导弹药可靠性评估系统研究[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6年S3期 |
10 |
黄景德;王军波;;小样本制导武器可靠性评估技术研究[J];战术导弹技术;2007年05期 |
11 |
赵珂;韩富春;;考虑不同停运模式重叠时的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J];电气技术;2009年03期 |
12 |
任文杰;王伟;王丽君;吴成富;;蒙特卡罗仿真在飞控系统可靠性评估中的研究[J];计算机仿真;2009年04期 |
13 |
李永红;武月琴;敖亮;黄明晟;;基于交叉熵的可靠性评估技术[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10年02期 |
14 |
贾兴亮;;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雷达可靠性评估[J];四川兵工学报;2010年09期 |
15 |
高艳;刘合财;龚敏庆;;热电池的可靠性模型[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
16 |
廖炯生;;串联系统可靠性下限与单元可靠性下限关系的一个注记[J];质量与可靠性;1991年03期 |
17 |
沈海燕,邹岳华,张培山,秦永烈;支撑板制造质保系统中人员可靠性评估的模糊优选模型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
18 |
张沛;基于概率的可靠性评估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年04期 |
19 |
钟惠萍,张建仁,张克波,郝海霞;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既有钢筋混凝土桥梁构件可靠性评估[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8期 |
20 |
孙旋;巫世晶;王晓笋;邓明星;秦明;;小样本系统可靠性评估模型的可信度验证[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