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7-咔唑的新型窄带隙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光伏性质研究
【摘要】:共轭聚合物由于在聚合物太阳电池领域潜在的用途而受到广泛关注。经过近几年的研究,聚合物太阳电池的效率已经达到了4~7%的水平,但要在市场上广泛应用,其能量转换效率还是偏低。而现今,合成新型的、具有可见光至近红外吸收的共轭聚合物给体材料,对于提高聚合物太阳电池器件吸收光谱对太阳光谱的匹配,从而提高聚合物太阳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聚咔唑及衍生物由于含有一个刚性的平面内联苯单元,其热稳定性及化学稳定性都较高;聚咔唑衍生物具有较高的空穴迁移率、较低的HOMO能级,使得基于聚咔唑衍生物的太阳电池器件的开路电压较高;另外,咔唑的N原子易于发生烷基链取代反应,可以显著增强聚合物溶解性和可加工性,使得聚咔唑及衍生物成为一类受到广泛关注的聚合物给体材料。
咔唑可以很容易通过与其它单体共聚的方法调节聚合物的吸收和发射波长。通过和吸电子单元的共聚,在主链上形成交替的D-A结构,由于在聚合物主链上分子内的电荷转移效应,可以使聚合物的吸收光谱发生显著的红移,从而覆盖更宽的太阳光谱范围,使得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光子也可以在太阳电池器件中被吸收。
基于这种思路,通过Suzuki缩聚反应将具有强吸电子能力的窄带隙单元5,5-(4′,7′-双(噻吩-2-基)-2′,1′,3′-苯并硒二唑(DBSe)、2,5-二(3-辛基噻吩-2-基)-噻唑[5,4-d]噻唑(Tz)、5,7-二(噻吩-2-基)噻[3,4-b]并[1,4]二嗪(DTP)、2,3-二甲基-5,7-二(2-噻吩基)噻[3,4-b]并[1,4]二嗪(DMTP)、4,7-二(3,4-乙二氧撑噻吩-2-基)-2,1,3-苯并噻二唑(EBTE)引入咔唑主链,使聚合物具有更宽的光谱响应,从而能够吸收、利用更多的太阳光子。在第三章中,制备了2,7-咔唑与DBSe的交替共聚物PCzDBSe。聚合物的光谱响应达到了750nm,与其含硫的的同系物(PCDTBT)相比,光谱响应红移了56nm。FET测试结果表明PCzDBSe的空穴迁移率为3.9×10-4cm~2V-1s-1。PCzDBSe与PC71BM按重量比1:4共混膜制备的太阳电池器件,在模拟太阳光AM1.5(100mW/cm~2)条件下,得到的器件数据如下:Jsc = 7.23mA/cm~2,Voc = 0.75V,FF = 45%,光电转换效率ECE = 2.58%。说明该类材料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聚合物太阳电池用共轭聚合物给体材料。在第四章中,将2,7-咔唑与Tz和DBT共聚,控制Tz和BDT的投料比,得到了五种共聚物。通过控制Tz和DBT的相对含量,对聚合物的吸收光谱进行了调节。结果表明,随着DBT相对含量的增加,聚合物的吸收光谱逐渐红移,当DBT相对含量为37.5%时,吸收光谱响应红移最大,到了696nm。与DBT相对含量为50%时的聚合物PCzDBT的光谱响应(668nm)相比,向长波方向移动了28nm。以这五种共聚物和PC61BM共混膜制备得到的太阳电池器件,在模拟太阳光AM1.5(100 mW/cm~2)条件下,得到了2.18~3.45%的能量转换效率;其中,以PCzTzDBT37为给体时,得到了最好的器件数据:Jsc = 6.27mA/cm~2,Voc = 0.85V,FF = 60.55%,光电转换效率ECE = 3.45%。
在第五章中,将2,7-咔唑分别与噻[3,4-b]并[1,4]二嗪的衍生物DTP和DMTP共聚,得到了两种交替共聚物PCzDTP和PCzDMTP。其光谱响应扩展到了819nm(PCzDTP)和803nm(PCzDMTP)。由于DTP和DMTP的吸电子能力比DBT更强,与咔唑和DBT的交替共聚物(668nm)相比,PCzDTP和PCzDMTP吸收光谱分别红移了151nm和135nm。以这两种聚合物为给体的太阳电池器件,在模拟太阳光AM1.5 (100 mW/cm~2)条件下,获得了0.4~1%的光电转换效率。噻[3,4-b]并[1,4]二嗪结构中的氢原子被甲基取代后,其热稳定性和外量子效率都有了增加,使其太阳电池器件的性能也有了提升。
在第六章中,将2,7-咔唑与窄带隙单元EBTE共聚,得到交替共聚物PCzEBTE。与其噻吩的同系物相比,由于EDOT比噻吩供电子能力更强,使得PCzEBTE的带隙更窄,其光谱响应(726nm)比PCzDBT(668nm)红移了58nm。以PCzEBTE和PCBM按重量比1:4共混膜制备得到的太阳电池器件。在模拟太阳光AM1.5(100 mW/cm~2)条件下,得到的器件数据如下:Jsc = 2.22mA/cm~2,Voc = 0.8V,FF = 36%,光电转换效率ECE = 0.64%。
|
|
|
|
1 |
张晓辉,王杰华,周响弟,李峻海,韩太白;KF/Al_2O_3在咔唑的N-乙基化反应上的催化作用[J];宝钢技术;2001年03期 |
2 |
李峰,李耀先,王静媛,马洪洋,汤心颐;一种含有咔唑功能基团的有机聚磷腈的合成与表征[J];分子科学学报;2000年01期 |
3 |
孙剑;N-乙基咔唑的中试研究[J];宝钢技术;2004年04期 |
4 |
王斌;反式N-3-炔丁烯基咔唑的合成及其齐聚行为[J];有机化学;2005年01期 |
5 |
郑立平,周清梅,王飞,邓先宇,俞刚,曹镛,宁滨,郭志新;新型C_(60)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太阳能电池性能[J];化学学报;2004年01期 |
6 |
彭汉;王松钊;唐本忠;;含二乙炔类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化学研究;2007年04期 |
7 |
陈尚贤,陈展翅;咔唑荧光的猝灭[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1986年04期 |
8 |
李建科,漆宗能,王佛松;聚合物发光材料[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6年12期 |
9 |
鲁照玲;共轭聚合物复合抗静电油罐涂料[J];材料保护;1998年02期 |
10 |
黄红敏,贺庆国,蔺洪振,杨俊林,白凤莲;共轭聚合物/C_(60)复合体系及其在光伏打电池中的应用[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2年01期 |
11 |
高文涛,赵德丰,杨锦宗;三芳二噁嗪型荧光颜料-绿光紫的合成研究[J];染料工业;1998年04期 |
12 |
李力,于波,许平;化石燃料生物脱有机氮研究展望[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4年06期 |
13 |
李建科,阳明书,漆宗能,王佛松;聚苯类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荧光特性研究[J];高分子学报;1998年04期 |
14 |
杜仕国;非线性光学聚合物材料[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8年04期 |
15 |
王萍萍,陈国华,吴大军,徐金瑞;基于共轭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发光二极管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04年03期 |
16 |
陈令武,刘田东,成义祥;含噁二唑单元共轭聚合物合成与性质研究[J];高分子学报;2004年04期 |
17 |
周丹红,杨锦宗;N-烷基咔唑的硝化及还原反应的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88年S1期 |
18 |
杜福胜,洪薇,李福绵;含咔唑生色基团的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及其聚合物的荧光行为[J];高分子学报;1999年02期 |
19 |
孟贺,薛永强,王志忠;蒽、菲、咔唑的分离提纯方法[J];山西化工;2003年04期 |
20 |
常迪;彭汉;唐本忠;;聚芳烃二乙炔类共轭高分子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质的研究[J];广州化学;200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