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支化水性聚氨酯的合成、表征及应用
【摘要】:超支化聚合物(HBP)是近年来高分子材料学科中的研究热点之一。与传统的线形聚合物相比,因其特殊的超支化结构、含有大量的端基基团和由此带来的低粘度、无链缠结、良好的溶解性等特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的兴趣,在纳米材料、发光材料、涂料等诸多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人们近些年对超支化聚合物的研究已经从合成方法研究、物理化学性质研究不断发展到分子理论研究、各种功能化研究以及应用方面等的探索。
超支化聚氨酯(HPU)材料,由于兼具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特性与聚氨酯的优异性能而受到高分子材料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HPU的合成研究已有了不少报道,但对于超支化水性聚氨酯(HWPU)研究还较少见,对于不同代数HWPU产品的研究则尚未见报道。合成出新型的HWPU,并对其进行表征及应用方面的探索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的了解,同时具有学术理论价值及实际应用价值。此外,该项研究对于促进高分子材料水性化,推动环境友好材料的应用及低碳环保工作的开展也有着积极意义。
采用偶合单体法合成出了一系列新型的HWPU以及不同代数的HWPU,并对产品进行相关的表征与测试,研究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了潜在的应用性能。
分别以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与二羟甲基丙酸(DMPA)的反应产物为A_2反应中间体、二乙醇胺(DEA)为B_2B*单体,通过A_2+B_2B*的偶合单体法合成出AB_2型反应中间体,然后利用AB_2型中间体的缩聚反应,制备了芳香族超支化水性聚氨酯和脂肪族超支化水性聚氨酯;以上述AB_2型反应中间体为起始原料,加入三聚氰胺为核分子,聚合形成加核型超支化水性聚合物;用TDI、分子量为400的聚丙二醇(PPG-400)、DMPA和DEA为原料,采用与上述类似方法合成了加PPG型超支化水性聚氨酯;在合成芳香族HWPU时,通过检测NCO值监控反应进程,计算各代HWPU产品的理论NCO值范围,并与实际测定值相配合,适当的时候终止反应,得到不同代数HWPU产品。以上反应产物经分离、提纯均得到白色粉末,产率均可达90%左右,经中和后均可以溶解于水中。
采用化学检测方法分析研究了反应过程中的酸值变化情况,证实了在合成反应中,-COOH基本没有参与反应。
粘度研究表明,整个系列的HWPU产物,其粘度特性均与线形聚合物不完全相同。HWPU产品的粘度虽然也会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呈现出总体上升现象,但在粘度总体上升高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个下降的阶段,即发生一个粘度减小再增大的现象。
用红外光谱仪(FTIR)监测了反应的过程;用核磁共振谱(NMR)对产物测试,并与合成的模型化合物对比,证实了HWPU的超支化结构,计算出各产品的支化度(DB)均可达到0.8以上;用凝胶渗透色谱仪(GPC)检测了合成的HWPU分子量,确定了HWPU产品分子量可达到一万以上。
热重分析仪(TG)对比分析HWPU和具有类似化学组成的线形水性聚氨酯(LWPU)的热性能,发现两种结构具有不同的热分解历程。二者的第一段失重历程相似,初始热分解温度均为190℃左右,但HWPU在稍高温度下(270℃左右)出现第二段失重过程,这应该是分子中的脲键结构引起的;HWPU产品分子量的增加则对热分解历程无明显影响;TG-FTIR联用仪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对HWPU热分解历程的分析;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的玻璃化温度分析表明,HWPU的T_g可达到130-140℃,明显高于类似结构的LWPU(约105℃),随着分子量的增加,T_g不断增加。
将HWPU与LWPU按一定比例混合,对比考查涂膜性能测试发现:HWPU的加入可明显提高涂膜的光泽度和硬度,PPG的引入则有助于提高涂膜的柔韧性。
|
|
|
|
1 |
姚畅;曾少敏;陈爱芳;易昌凤;徐祖顺;;超支化水性聚氨酯的合成与表征[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年06期 |
2 |
刘丹;曾少敏;姚畅;陈爱芳;徐祖顺;;PBA型超支化水性聚氨酯的合成与表征[J];粘接;2009年01期 |
3 |
邱藤,唐黎明,庹新林,由虎,王晓工,刘德山;端基结构对超支化聚合物静电吸附自组装行为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05期 |
4 |
许文静;;超支化聚合物在纳米材料中的应用[J];甘肃石油和化工;2007年02期 |
5 |
许文静;王保安;;超支化聚合物应用于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
6 |
李建;;超支化聚合物及其在造纸中的应用[J];黑龙江造纸;2006年03期 |
7 |
文志红;石葆莹;;超支化聚合物的研究进展[J];杭州化工;2007年03期 |
8 |
李淑娥;唐旭东;陈晓婷;;超支化聚合物合成与应用的进展[J];上海塑料;2008年03期 |
9 |
王继英,仇满德,张荣珍,巴信武;超支化聚酯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测定[J];胶体与聚合物;2004年01期 |
10 |
李胜方;付新建;付继芳;;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与应用[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5年06期 |
11 |
刘安军;强西怀;田灵;胡智锋;章川波;;异氰酸酯型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及应用[J];现代化工;2006年10期 |
12 |
王海侨;王换方;卢红斌;路春亮;李效玉;;一种新型超支化蓝光聚合物的合成[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年02期 |
13 |
林金娜;侯有军;曾幸荣;;超支化聚合物及其在UV固化涂料中的应用[J];涂料工业;2007年07期 |
14 |
刁建志;周炬;彭政;;超支化聚合物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08年06期 |
15 |
王学川;卢先博;强涛涛;;超支化聚氨酯的研究进展[J];西部皮革;2009年07期 |
16 |
冯钦邦;李振华;刘莉;;SiO_2基超支化聚合物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广东化工;2009年06期 |
17 |
高开元;张爱波;栾静繁;;超支化研究进展及应用[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
18 |
高超,钱卉,王寿柏,孔浩,王蜀珺,颜德岳;用ATRP法构筑核壳型梯度极性的多羟基多臂星状超支化聚合物及聚合物刷——三层聚合物刷的合成与表征[J];高分子学报;2004年06期 |
19 |
佀庆法,范晓东,王欣,王生杰;可紫外光固化的超支化聚硅氧烷合成及固化研究[J];高分子学报;2005年06期 |
20 |
王学川;强涛涛;任龙芳;赵雅婷;冯见艳;;超支化聚合物铬鞣助剂的合成及应用[J];中国皮革;200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