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芴类蓝光材料合成与性能研究
【摘要】:作为新一代平板显示技术,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又称为有机电致发光(OEL)因为具有主动发光,响应快,可视角度大及制作工艺简单等优点,受到学术和产业界的高度重视。目前阻碍OLED实用化和市场化的关键问题是有些颜色的发光效率较低、工作寿命短、量产难度大。开发高效率与量产性稳定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探索新的器件制备工艺、优化器件结构、提高器件效率和寿命及探索彩色化的最佳方案等,仍然是研究工作的主要目标。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主要从材料合成、纯化等做了一些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本文通过对Suzuki获得聚3,6螺芴的均聚物,因为螺芴的特殊结构以及聚合过程中不存在着芴酮缺陷,因而被认为没有芴酮缺陷,我们希望能获得稳定的紫外光,并通过能量转移来获得稳定高效的蓝光,并来研究下聚合物中罕见的Excimer现象
并通过Suzuki缩聚反应合成了聚(9,9’-双[4-(2-乙基己氧基)苯基]芴-2,7-二取代l-交替-(3,7-二甲基辛氧基)-9,9’-螺环二芴)及其与三苯胺衍生物的共聚物,这种材料的光学和电致发光性能已经测出,我们发现,与相应的聚(3,6-芴)材料做成的器件相比较(大约15V),基于这些已获聚合物做成的聚合物光致发光器件(PLEDs)表现出低至5V的启动电压。以ITO/PEDOT:PSS/PF-TPA/Ba/Al这种结构做成的器件,发光效率可以达到1.43cd A-1(相应于表观量子效率为4.3 %)。按照Commisssion Internationale de L’Eclairage (CIE)折算相当于(0.16, 0.10),这非常接近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 (NTSC)标准(0.14, 0.08)。这些聚合物发深蓝光,具有高光纯度和高表观量子效率,使其有望应用于蓝色发光PLEDs。
|
|
|
|
1 |
张爱清,汪雨明,王海侨,曾繁涤,黄德修;聚单乙氧基萘乙炔(PEONV)的电致发光特性[J];功能材料;1998年06期 |
2 |
乔智;曹德榕;;电致红光聚合物材料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年01期 |
3 |
张妍斐;徐征;吕玉光;张福俊;王勇;张敬畅;;一种新型稀土配合物Eu(TTA)_2(N-HPA)Phen的发光特性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2006年06期 |
4 |
张诚;王纳川;徐意;马淳安;;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及其发光颜色调节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09年05期 |
5 |
刘林,陈旭东;新型电致发光材料聚芴及其共聚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J];广州化工;2004年04期 |
6 |
李哲峰;张洪杰;;稀土有机配合物电致发光研究进展[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年12期 |
7 |
杜俊玫;张瑞霞;陈迎鑫;;高分子化8-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1年03期 |
8 |
侯晓雅;李廷成;梁婧;陈道勇;解令海;黄维;;含抗氧化受阻胺的三聚芴有机半导体的合成及其光谱稳定性的研究[J];化学学报;2008年23期 |
9 |
刘志甫,李永祥,殷庆瑞;金属氧化物系电致发光材料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2002年06期 |
10 |
王宇峰;宋娟;关建宁;李鑫;仲慧;;新型材料用于固定联吡啶钌电致化学发光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1年05期 |
11 |
牛巧利;;金属氧化物/聚合物异质结构电致发光[J];广州化工;2011年15期 |
12 |
王明亮,张俊祥,刘举正,徐春祥;一种新型苯乙烯衍生物的光致发光与电致发光(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00年08期 |
13 |
沈鸿,徐征,章婷,陶栋梁,杨军,徐怡庄;共掺杂稀土配合物Tb_(0.5)Eu_(0.5)(asprin)_3phen电致发光的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2002年06期 |
14 |
叶开其,吴英,李艳芹,刘宇,郭建华,王悦;电致发光材料酚基吡啶硼配合物的合成及发光性能[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年02期 |
15 |
佟洪波;柳青;;薄膜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J];表面技术;2008年03期 |
16 |
印寿根,李晨曦,黄文强,何炳林,彭俊彪,刘星元,李文连;含二唑的聚(间亚苯乙烯)电致发光二极管[J];高分子学报;1998年02期 |
17 |
严宏宾,罗雪梅,沈永嘉;聚合物电致发光[J];功能材料;1998年06期 |
18 |
李文连;稀土有机电致发光研究进展[J];中国稀土学报;1999年03期 |
19 |
车茂丰;EL(电致发光)技术为丝网印刷开拓新市场[J];广东印刷;2002年04期 |
20 |
张梦欣,邓振波,白峰,张志峰,徐登辉,梁春军,王瑞芬;铽配合物TbY(mMBA)_6(phen)_2·2H_2O的有机电致发光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