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穹顶结构风振响应研究
【摘要】:索穹顶结构是一种受力性能良好、外形美观多样的张力结构体系,其受力构件有索、膜和少数刚性立杆。该结构的自振频率较低,属于柔性、风敏感结构,工程中风致损毁的索膜结构实例较多,因此研究索穹顶结构的风振响应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多数针对索穹顶结构的风振响应研究多是将下部索杆体系和结构顶部的张拉膜结构分开研究,这与结构实际的工作状态存在一定差异。
本文建立了跨度为100m的大跨度球面索穹顶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分别研究了索杆体系和膜-索杆体系的结构自振特点,并进行了两种结构体系风振响应的频域计算,得到了频域内结构的风振响应特点和风振系数,通过对比分析,证明了索杆体系运用于风振响应研究的不合理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参振模态数目对基于频域法的结构风振响应计算结果的影响,给出了索穹顶结构风振计算参振模态数的建议值。
在结构形态分析、静风计算和频域计算的基础上,本文还对膜-索杆体系进行了时域内的风振响应计算,总结了索穹顶结构风振时程响应的特点,与频域内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在时域法中,与风向成0o的剖面上索穹顶结构脊索迎风向节点风振响应的脉动程度小于背风向的,在其他剖面上则不一定满足这一规律。脉动风的能量大部分由膜面耗散。脉动风作用下结构迎风向的膜面应力变化幅度很小,背风向膜面应力的变化幅度较大。在结构的大多数部位两种方法得到的风振系数都较为接近。
总之,索穹顶结构抗风设计重点应是保证膜材不发生强度破坏和位移响应极限值在控制范围内。一般索不易发生松弛。此外,由于结构体型本身以及风荷载的一些特性,结构以上抬为主,立杆也不会发生失稳或强度破坏。
|
|
|
|
1 |
董明,夏绍华,钱若军,沈祖炎;张力结构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计算力学学报;1997年03期 |
2 |
黄小弟;;浅谈索穹顶结构[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年04期 |
3 |
唐建民,沈祖炎,钱若军;索穹顶结构非线性分析的曲线索单元有限元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
4 |
赵宝成,曹喜,顾强;索穹顶结构的优化设计[J];工业建筑;2002年10期 |
5 |
卫东,沈世钊;索穹顶中考虑薄膜与索协同工作对结构性能的影响[J];空间结构;2000年02期 |
6 |
王帆,郭正兴,胡云霞;张拉整体索穹顶结构成型方法的试验研究[J];施工技术;2004年11期 |
7 |
袁行飞,董石麟;索穹顶结构施工控制反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01年02期 |
8 |
黄呈伟,陶燕;索穹顶结构的动力特性计算分析[J];空间结构;2001年02期 |
9 |
唐建民,卓家寿,何署廷;索穹顶结构非线性分析的杆索有限元法[J];工程力学;1998年04期 |
10 |
尹思明,陆赐麟;索穹顶结构体系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下)[J];工业建筑;2003年07期 |
11 |
赵宝成,李奉阁;索穹顶结构全面优化设计方法的研究[J];建筑结构;2005年08期 |
12 |
刘永清,黄呈伟,杨艳华,陈薇薇;索穹顶结构的有限元法分析和张拉施工方法[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3年04期 |
13 |
袁行飞;索穹顶结构截面和预应力优化设计[J];空间结构;2002年03期 |
14 |
叶冶;叶继红;;Levy体系索穹顶结构荷载静力性能分析[J];山西建筑;2006年10期 |
15 |
李煜照;张建华;张毅刚;;索穹顶新型节点设计及有限元分析[J];山西建筑;2006年23期 |
16 |
冯虹;袁勇;;索穹顶结构静、动力特性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
17 |
李根庆;黄呈伟;张秀萍;;索穹顶结构教学模型的设计与施工[J];山西建筑;2006年07期 |
18 |
宋娟;王民;王心勇;;索穹顶结构的理论分析及应用[J];工业建筑;2006年S1期 |
19 |
宋慧敏;惠颖;;力密度法在索穹顶形态确定中的应用[J];钢结构;2008年09期 |
20 |
罗尧治,沈雁彬;索穹顶结构初始状态确定与成形过程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