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地铁站域公共空间整体性研究

黄骏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土地、人口、交通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以机动车交通为主导模式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已无法满足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而建立完善的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公共交通系统则逐步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同。一方面,城市轨道交通运量大、快捷、安全、准时、低污染等优势决定了其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核心枢纽地位,可以彻底地改变城市的交通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城市轨道交通凭借自身强大的输送能力和空间利用形态特征,形成了对城市空间发展强有力的引导和集聚作用。 在大城市空间和交通发展矛盾日益尖锐的背景下,城市空间发展如何利用轨道交通加速推进的契机,建立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我国大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地铁站域公共空间整体性发展研究的命题,就是基于城市空间土地利用集约化、空间环境一体化和功能布局复合化等一系列发展要求而产生的。通过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将发挥地铁综合功能载体作用的站域公共空间作为统一的有机体,置入整体性的研究框架之中。在系统解构—要素分析—框架重构的系统化研究过程中,针对站域公共空间的发展特征进行全面的探讨,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本文的结构分解成三个主要的部分。第一部分旨在概念的确立,通过阐明我国城市空间和交通发展的现状以及深刻剖析城市空间与轨道交通的互动关系,从而得以在综合相关系统概念的基础上构建地铁站域公共空间系统的理论框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系统理论的根基。第二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认识研究,其一,全方位地研究我国地铁站域公共空间的发展现状,发现其中的深层次问题,总结出发展的总体趋势。其二,研究世界上地铁建设发达的城市,系统地借鉴他们在地铁站域公共空间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用于指导我国地铁站域公共空间的整体性发展。第三部分目的在于建构完整的理论体系。首先,从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两个主要的角度,全面阐明站域公共空间系统整体性发展的理论观点和相应的实践方法。然后,针对当前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特点,结合我国国情,以适应性的城市设计手段及其相应的设计导则,提出建立城市设计引导下的地铁站域公共空间整体性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艳;宋延红;;论现代城市设计[J];辽宁建材;2006年02期
2 唐彦斌;;城市公共空间特性与活力初探[J];室内设计;2007年04期
3 卓亦超;;竖向城市设计结合高层建筑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0年05期
4 黄骁;;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激发要素营造原则[J];中外建筑;2010年02期
5 陈静;;山水型城市滨水地区城市设计探索与实践——以黄石市磁湖西岸地区城市设计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6 刘利雄;;灾后恢复重建主题性城市设计的思考——兼论威州模式[J];南方建筑;2010年04期
7 蔡一暄;杨学惠;;科技新城公共空间设计——以烟台辛安河东为例[J];重庆建筑;2011年05期
8 顾馥保;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J];南方建筑;1998年02期
9 方昕;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人的行为活动[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10 施永林;;杭州中央商务区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的思考[J];浙江建筑;2008年06期
11 夏晟;;作为触媒存在的都市化建筑空间[J];建筑与文化;2005年09期
12 冯阳;中间地带:城市与人沟通的场所[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2003年04期
13 冯囡,青锋;谈西安西城门内侧公共空间的营造[J];新建筑;2004年01期
14 张美靓;;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控制实施研究——静安寺庙东步行街建设成因及过程解析[J];科技资讯;2006年15期
15 罗晶;;城市复兴中的公共空间研究初探[J];山西建筑;2009年05期
16 陈亮;;城市广场的人性化设计探讨[J];江苏城市规划;2009年04期
17 沈迪;;塑造园区场所精神,构筑美好城市意象 上海世博园区公共空间分析[J];时代建筑;2009年04期
18 冯斐菲;让我看看你的城市——对北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思考[J];北京规划建设;1999年04期
19 王蓉;胡望社;刘欢;;建筑综合体中城市化公共空间活力的探讨[J];中外建筑;2006年03期
20 朱蓉;;城市历史中心公共空间的整治与再利用——澳门历史城区广场改造经验[J];装饰;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茅剑;;建筑景观场所与公共空间[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程序;周敏;;特大型铁路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黄懿杰;柳巧云;;古村落公共空间现状及影响机制初探——以北京西郊韭园村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雪根;;公园周边项目应体现私人空间对公共空间的尊重[A];中国公园协会2002年论文集[C];2002年
5 沈关宝;;公共空间与社会结构[A];社会转型与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贾艳飞;孔令龙;;城市社区生活廊道构建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周尚意;龙双双;;乡村公共空间与乡村文化建设——以河北唐山乡村公共空间为例[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李燕梅;;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人性场所的回归[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伍琼华;;生态文化与民族社区公共空间的发展建构[A];云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汪洋;;城市化进程中苏中地区小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以江苏省泰兴市为例[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骏;地铁站域公共空间整体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8年
2 黄健文;旧城改造中公共空间的整合与营造[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叶敏;中国特色网络民主形态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赖志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伦理特质[D];复旦大学;2004年
5 李文;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6 彭大鹏;权力:社会空间的视角[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吴士新;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8 吴宜夏;与谁同做[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9 何建龙;城市向导[D];同济大学;2008年
10 王淑琴;中国近代维新政治思潮的兴起[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路阳;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2 任莲志;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生态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姚爱秋;少数民族城镇中心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0年
4 陶磊;综合型医院门诊楼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杨杨;城市公共空间互动环境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6 吴涌;城市滨水区公共空间的更新[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7 李保宁;商业化背景下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8 普艳杰;空间与社会关系的生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申利;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导则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曹甜甜;公共空间室内景观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斌峰;让乘客享有良好“公共空间”[N];陕西日报;2007年
2 刘成友;给市民多一点公共空间[N];人民日报;2005年
3 ;民主决策需要激活公共空间[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4 ;昆明市河道沿岸公共空间保护规定(草案)[N];昆明日报;2008年
5 资深媒体人 滕朝阳;公共空间论专业是非何以可能[N];南方日报;2009年
6 上海大学教授 沈关宝;公共空间与社区机构[N];中国社会报;2001年
7 何必;从北大拒游看公共空间的缺失[N];中国经营报;2004年
8 雷颐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近代中国的公共空间[N];经济观察报;2007年
9 实习记者 胡芳记者 黎琼;公共空间的艺术启蒙[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昆明市水库沿岸公共空间保护规定(草案)[N];昆明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