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改造中公共空间的整合与营造
【摘要】:旧城改造在我国城市建设中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下不断推进的事实,其不仅是历史文化、社会公平、政治权力、经济效益等非物质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而且在城市公共空间资源再分配的过程中,与城市形态中的空间布局、土地使用、交通组织、绿化景观等物质因素密切相关。本论文以公共空间为切入点研究旧城改造,重新反思和认识公共空间与旧城改造的本质特征和相互关系。在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公共空间系统的要素整合与网络营造,以此推动现有旧城改造中公共空间的设计理论发展。此外,本论文在旧城公共空间核心街区建设密度适宜性方面作了进一步拓展研究,一方面借助《广场尺度》作者艾瑞克·J·詹金斯(Eric J. Jenkins)教授的图绘成果,另一方面结合笔者自身的图绘成果,综合进行量化分析,从中得到了适宜建设密度的分析推论,并将此融入到整合理念的基本框架之中。本论文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绪论,介绍了论文研究的缘起、目的和意义;指出研究范围是体现着传统城市文化价值的“历史城区”;研究对象是呈现为城市空间形态的“公共空间”;从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并举的角度,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框架结构。
第2章回溯了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化与理论发展。一方面,从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化过程中认识到公共空间本源形态与功能;另一方面,从公共空间的理论发展中认知公共空间的社会学与建筑学交汇背景。综合两方面的研究反思当前公共空间建设中的表象与本质,提倡公共空间建设中应注重促进“平等交往、消除阻隔、容纳差异”的社会特性,落实其相对应“小尺度、低门槛、多功能”的建筑外部空间特征。
第3章展开了对旧城改造中公共空间的定位再认识。从“旧城改造”这一概念的由来与界定研究,了解概念背后的观念转变与实施动力;把握旧城改造的新发展与新形势,分析当前广东“三旧”改造工作的认识偏差与负面影响;通过与土地再开发等改造模式的对比,指出公共空间改善是旧城改造和谐实施的必然选择。
第4章反思了当前旧城改造中公共空间的要素分化问题。运用系统理论的研究视角,将公共空间的物质形态“系统要素”归纳为空间形态、土地使用、交通组织、绿化景观、街道设施五种要素。通过吸取西方在二十世纪城市建设中的要素分化教训,并详细剖析我国当前旧城改造中的要素分化现象,从中总结得到要素分化的根源。
第5章在分化问题反思的基础上建构了旧城公共空间的要素整合理念。通过分析城市设计理论发展趋向以及《北京宪章》纲领内容了解整合理念的缘起,同时认识到整合理念在当前改造实践中的脱节困境,并提出以公共空间为切入点的整合机遇。论文总结了旧城公共空间整合理念的基本内涵:“重塑步行优先权利”为核心价值观,“织补空间脉络与保持适宜密度”是整合理念的实践基础,“尺度可达性、视觉协调性、功能多样性”是整合理念的根本原则。
第6章进一步探讨了基于整合理念的旧城公共空间网络营造,并分析了相关营造实践。旧城公共空间网络的营造体系主要包括研究部分和运作部分,研究部分以公共空间节点为基础,建构从“微观梳理”到“整体联网”的研究模式,运作部分将研究部分的公共空间网络成果融入到城市设计引导过程当中,指引各级公共空间的具体营造。相关的营造实践包括徐州市城市中心区空间梳理规划以及承德市中心城市城市设计。
最后部分对论文的结论、创新点进行了总结,明确倡导“以公共空间为切入点”的改造总体方向,强调重塑“步行优先权利”的旧城公共空间网络,网络中的节点设计要坚持以空间形态要素为中心,统一整合其它要素的整合理念,以此才能够真正有效贯彻和实施“以人为本”的旧城改造目标。此外,根据本文的不足之处还提出了与课题相关的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