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共沸混合工质制冷系统工质浓度变化及其性能优化研究
【摘要】:非共沸混合工质制冷在超低温领域应用广泛,对其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混合工质的两相流动将引起当地工质浓度与流动浓度的偏移。本文以两相流动守恒方程为基础,推导并求解当地浓度偏移的数学模型,通过丙烷/异丁烷混合工质J-T制冷机的蒸发器蒸发过程实验对求解结果进行验证;分析其数学模型,本文还得到了两相流动过程中当地浓度的偏移规律。由于两相流动的浓度偏移,制冷循环中循环工质浓度将不同于充注工质浓度,循环工质中重组分浓度偏低而轻组分偏高。另外,在自复叠制冷循环中,J-T节流阀开度变化也会引起循环工质浓度的变化,本文对其进行了近似模拟和分析并在实验中进行了验证。
为提高自复叠循环的效率,本文对自复叠循环各换热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近似计算得出了其理想换热过程;根据自复叠循环的热源温度变化过程,得到了自复叠大温差制冷系统所需的工质特性;最后对大温度滑移的三元混合工质R41/R125/R124混合工质应用于自复叠大温差热泵和自复叠直热式热泵热水器进行浓度和压力优化。
混合冷剂组分浓度及运行压力对天然气液化流程运行的安全性及经济性影响很大。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Aspen plus流程模拟,遗传算法智能寻优的优化方法,对SMR混合工质天然气液化流程冷剂组分和运行压力进行了优化。在得到的优化方案的基础上,分析了运行参数对各设计变量变化的敏感度和优化参数下运行系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度。
另外,本文还对SMR流程不同工况下的运行参数进行优化。首先,在不改变运行压力的前提下,对不同环境下的SMR流程进行冷剂浓度优化,并使优化的冷剂组分浓度对其进冷箱温度(T2)进行线性拟合,得到了(-20~40℃)之间不同工质进冷箱温度下冷剂浓度及其线性回归函数。而当天然气液化负荷变化时,在已知采用的离心压缩机参数的前提下,保持冷剂浓度不变,对不同液化负荷下的运行压力和离心压缩机转速进行优化,并拟合得到离心压缩机转速对液化负荷的二次回归函数。Aspen plus模拟结果表明,以上的拟合函数在对应的工况下都具有较高的运行效率。
天然气液化流程的变冷剂浓度分析对于其流程设计和季节性变工况运行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是,使冷剂浓度根据环境温度进行实时变化并不能轻易实现。鉴于此,本文最后研究了采用纯工质循环预冷混合工质循环深冷的天然气液化流程,调节纯工质预冷循环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保证混合工质深冷循环稳定运行。这种流程综合利用了纯工质制冷循环的变工况调节性能稳定和混合工质大温差制冷循环效率高的特点。文中分析了其节能的理论基础,并计算分析了其改造投资效益及回收年限。
|
|
|
|
1 |
彦启森;徐永晖;周长青;;非共沸混合工质替代电冰箱中R12的实验研究[J];家电科技;1991年06期 |
2 |
刘金平;许雄文;张志鹏;熊若虚;刘雪峰;;非共沸混合工质自复叠热泵循环试验研究[J];低温与超导;2006年06期 |
3 |
林瑞泰,王灵梅,戴传山;水平环道非沸混合质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及强化[J];天津大学学报;1993年05期 |
4 |
王维;冯永斌;钱文波;晏刚;;使用非共沸混合工质冰箱制冷循环的冷凝压力分析[J];家电科技;2008年Z2期 |
5 |
E.A.文亚得;J.c.康克林;郑爱平;邹挺;;一种非共沸制冷剂混合工质与R22之间循环性能的比较[J];制冷;1993年02期 |
6 |
陈民,李沛文,王秋旺,陶文铨;非共沸混合工质管内流动凝结换热系数的分析与计算[J];化工学报;2001年02期 |
7 |
周奕,刁永飞,马虎根,伍贻文,张春明;微翅管几何参数对混合工质流动沸腾特性的影响[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8 |
马虎根,蔡祖恢,李美玲;非共沸混合物微翅管内强制对流蒸发换热计算[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03期 |
9 |
赵力;高温热泵在我国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制冷学报;2005年02期 |
10 |
赵力;;基于传热窄点的非共沸混合工质优选方法[J];天津大学学报;2005年11期 |
11 |
徐相梅;陈九法;;低品位太阳能热机系统[J];能源研究与利用;2011年04期 |
12 |
张华俊,俞炳丰,王逸侃;近共沸混合工质在冰箱中替代CFC-12的前景[J];流体机械;1991年12期 |
13 |
朱光其,谭连成,刘咸定;冷水机组应用R22/R114混合工质的试验研究[J];流体机械;1989年08期 |
14 |
冯永斌;晏刚;钱文波;;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组分对冷凝器换热特性的影响[J];低温工程;2009年06期 |
15 |
郭新川,魏杰,魏保太;二元非共沸混合蒸气竖板表面的凝结换热[J];化工学报;1994年05期 |
16 |
赵力,张启,丁国良;一种非共沸混合工质的循环特性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01期 |
17 |
张桂荣;张仙平;;CO_2非共沸混合工质制冷系统的理论分析[J];低温工程;2009年01期 |
18 |
马一太;吕灿仁;崔俊贤;胡晓兰;张国莉;;非共沸混合物R22/R142替代环害工质R12的试验研究[J];制冷学报;1989年02期 |
19 |
公茂琼;混合工质浓度变化对节流制冷机性能影响的敏感性分析[J];真空与低温;2005年03期 |
20 |
胡自成;马虎根;宋新南;;水平细圆管内非共沸混合工质的流动沸腾[J];化工学报;2006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