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环境下FRP加固RC构件耐久性实验方法研究
【摘要】: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加固钢筋混凝土(RC)结构的耐久性是土木建筑领域的前沿课题。本文以亚热带在役RC桥梁为应用背景,采用本课题组发明的新型FRP片材——碳纤维薄板(CFL),构建CFL加固RC构件,并以此为研究对象,考虑我国南方和沿海等地区的湿热大气环境、以及公路运营桥梁的实际车辆荷载,探讨了在湿热环境与车辆荷载的共同作用下采用CFL加固RC构件的耐久性实验方法问题,研制和集成了能够实现上述构件耐久性实验方法的实验系统,并对该实验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实验验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1、针对结构耐久性实验的瓶颈问题——环境与载荷的共同作用问题,提出了“湿热环境与实际车辆荷载共同作用下桥梁结构耐久性的加速实验方法”。该方法具有以下特点:a)解决了现有同类构件耐久性实验无法实现湿热环境与动载荷的共同作用问题;b)能实现温度、湿度与载荷的同步循环或不同步循环作用。其中,环境温度的变化范围为5℃~50℃;环境湿度的变化范围为65%~98%RH;c)能真实地再现亚热带运营桥梁的工作条件(温度、湿度和载荷条件);d)车辆载荷谱是分别对国道或高速公路的车流量经过数据采集、统计分析、数值模拟以及实验谱编制而成;e)环境与载荷的加速方式能再现它们对构件的作用效应。
2、为了能实现湿热环境与实际车辆荷载共同作用下桥梁结构的耐久性实验,本研究研发和集成了相应的实验系统。该系统分为两部分:a)桥梁工作环境模拟实验系统;b)能够模拟车辆随机载荷的加载及测试系统。其中,环境模拟实验系统的功能及技术特点为:能实现本研究及后续研究所需要的湿热循环、温度-海水环境、冻融环境、干湿循环等实验环境的模拟;所有技术指标不低于现有同类产品;能满足较大尺寸的桥梁结构模型试件实验之需要;能与加载及测试系统相配套。加载及测试系统由原有的MTS810实验系统经改装而成。车辆随机载荷谱系采用自编的软件模拟后再输入到实验系统的控制器内。经过近1年时间的调试运行和市计量局的标定检验、以及2种湿热环境与实际车辆荷载共同作用下FRP加固RC梁的耐久性实验,证实了该系统的可行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3、利用上述实验系统,实施了湿热环境下FRP加固RC梁的四种耐久性实验:a)恒定环境与常幅疲劳载荷的非共同作用实验,即将试件作环境处理后再施加常幅疲劳载荷(现行规定方法);b)恒定环境与常幅疲劳载荷共同作用下的实验;c)实际环境与常幅疲劳载荷共同作用下的实验;d)实际环境与车辆随机载荷共同作用下的实验。
在相同的应力水平下,第a)与第b)种实验结果、第b)与第c)或第d)种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以及构件耐久性破坏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实验方法对构件耐久性有显著的影响,而且共同作用下构件的耐久性较差。这表明按照现行规范规定的非共同作用的实验方法所推定的构件耐久性比实际工作条件下桥梁结构件的好,这将导致其耐久性设计偏于危险。同时,这也说明了桥梁结构耐久性实验采用环境与车辆载荷共同作用的实验方法的重要性,并证明了本文提出的耐久性实验方法是有效和可行的。
4、对四种湿热环境下CFL加固RC梁的破坏模式、刚度衰减规律、挠度曲线和S~N曲线的分析结果表明:a)随着温度和湿度的升高,加固梁的界面破坏层也会变化,从低温低湿时的混凝土层逐渐向胶层与混凝土表层的交界处转移,高温高湿时在胶层发生破坏。与此相对应,加固梁的破坏模式也逐步变为单一模式,即碳纤维薄板的剥离破坏;b)在环境与疲劳荷载共同作用下加固梁的刚度衰减速率比相同湿热条件下非共同作用下的要快,而且,在实际湿热环境与常幅疲劳荷载共同作用下,加固梁的刚度曲线与输入的温度湿度曲线相关,并与输入曲线呈相同的变化趋势;c)对于本文所示的各种环境下的加固梁,建立了其挠度f与相对疲劳寿命ln n/lnNj的关系曲线方程;对于湿热循环与疲劳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加固梁,则建立了动态割线刚度的疲劳寿命方程。这为湿热环境条件下CFL加固RC梁的疲劳寿命分析奠定了良好基础;d)不同实验条件下得到的S~N曲线,再次表明了耐久性实验方法对试验梁环境疲劳寿命/耐久性的影响是显著的,而本文提出的耐久性实验方法是必需的、有效的和可行的。
|
|
|
|
1 |
罗俊;RTM技术与客车制造业[J];客车技术与研究;1998年02期 |
2 |
贾媛;;对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柱问题的初探[J];科学之友(B版);2007年06期 |
3 |
陶文斌,张磊,刘霞;印制电路用挠性覆铜箔聚酯薄膜(CPETP-111)及涂胶薄膜(PETP-111)的研制[J];绝缘材料通讯;1997年03期 |
4 |
李永德,朱明;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的研究(1)底层涂料[J];化学建材;2001年03期 |
5 |
廖原,梅力彪;复合材料混凝土预应力组合梁的初步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
6 |
张兴海;梁佐军;;简析FRP加固混凝土结构[J];工程建设;2008年06期 |
7 |
李江;张兴亮;;基于ANSYS的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抗弯模拟[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8 |
杨勇新;杨萌;赵颜;廉杰;;玄武岩纤维布的耐久性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7年06期 |
9 |
刘克龙,姚卫星,余雄庆,穆雪峰,薛飞,黄爱凤;复合材料的安全系数统计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
10 |
敬登虎;FRP加固矩形RC柱承载力计算[J];特种结构;2004年01期 |
11 |
庄荣忠;杨勇新;;FRP加固木结构的研究和应用现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5期 |
12 |
任慧韬;胡安妮;姚谦峰;;纤维增强聚合物加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能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
13 |
曹锐,岳清瑞;连续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发展历程[J];工业建筑;2001年09期 |
14 |
张明武,余建星,王有志,张慎伟;FRP补强加固RC梁粘结破坏机理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3年06期 |
15 |
冯鹏,叶列平;GFRP空心板静载试验研究及分析[J];工业建筑;2004年04期 |
16 |
曹剑钊;蒋湘闽;;FRP加固修复木结构研究现状与展望[J];山西建筑;2006年04期 |
17 |
徐田;潘景龙;;FRP约束混凝土柱的承载力简化计算方法[J];低温建筑技术;2007年06期 |
18 |
邓宗才;李朋远;;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研究进展[J];工程建设;2008年04期 |
19 |
黄学杰;童谷生;梁进修;;FRP加固混凝土柱研究综述[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
20 |
刘振强;王大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约束混凝土综述[J];科技信息;2011年1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