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摘要】:性别不平等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这一社会问题不仅表现为经济关系中性别化的生产关系与政治关系中性别化的权力关系,同时表现为父权制文化中性别化的意识形态结构,并且两者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相互影响、相互加强的结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以历史为视角批判地审视社会发展,指出一方面一定的社会意识源出于一定的社会存在,一方面社会发展也受到存在于一定社会意识空间中的价值原则的引导。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女人是性别关系的总和,这种性别关系既是一种社会关系,也是一种历史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为女性主义的性别批判开启了可能的空间。有如恩格斯所指出,性别不平等在历史中随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同样也将随社会的发展而消逝。
置身于资本主义社会语境中的西方女性主义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与女性主义的政治议题,她们从理论上批判资本主义父权制的社会性别制度与性别意识形态,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性别劳动分工是妇女受压迫的物质基础,要求社会肯定女性劳动与家务劳动的价值,强调妇女作为受压迫者所持批判立场的合理性。然而,西方女性主义在理论批判上的激进往往与她们在政治实践上的保守相对应。西方女性主义虽然普遍认为资本主义强化了妇女受压迫的社会地位,但是彼此之间既不能达成一种彻底的反资本主义的政治共识,更勿宁说形成一种反资本主义的有效的政治实践。
中国始自五四运动时期的妇女问题的理论研究其主题与西方女性主义议题相一致,都是以实现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为其政治目标。与西方女性主义流派纷立的状态相比,中国妇女理论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理论定位。事实上,在中国妇女运动的政治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确实也推动了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相比如西方妇女在社会与家庭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中国妇女能够获得更广泛的机会进入公共领域工作,相对而言也获得了更高的社会地位。但是,中国妇女虽然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就性别权力比较而言,依然没有实现真正的两性平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球化进程使得中国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部分。与此同时,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融合进入世界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进程中。对于当前中国新时期出现的妇女问题与性别问题的理论反思需要有效地结合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批判,回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中理解妇女解放的历史含义,思考实现妇女解放的历史条件,寻找通达解放妇女的历史途径。